1.寓情於敘事描寫,水乳交融。車聲隆隆,戰馬嘶鳴。詩歌一開頭就彷彿使我們回到了那連年征戰的歲月。一隊隊身著戎裝的窮苦百姓,被官吏們驅趕著奔赴前線。“行人”的父母妻兒,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為親人送別。無數的車隊人群揚起的滾滾塵埃,遮天蔽日,連咸陽橋都淹沒了。“爺孃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麼濃厚的感情色彩。“牽衣頓足攔道哭”,千萬人的哭聲震撼大地直衝雲霄,這景象多麼悽慘啊!詩人用鋪敘渲染的手法,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生離死別的圖畫,為全詩創設了一種悲涼的氣氛。在這些平實的敘事描寫中,字字句句蘊含著詩人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譴責,對廣大勞動人們的無限同情,始終貫穿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思想感情。
2.真實自然,貼切傳神。詩人在描寫敘述完親眼見到的生離死別圖後,又透過自己的耳朵,聽到了征夫的直接傾訴,他們不但哭訴了自己“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的悲慘遭遇,還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幅令人心酸的畫面,“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揭示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既表現了詩歌內容的廣度,又體現了詩歌立意的深度。詩人採用“目見耳聞”的藝術構思形式,使作品真實感人,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3.環環相扣,結構嚴謹。第一段以人號馬嘶,塵煙迷漫的喧囂氣氛振起全篇,引人探其原因。第二段的傾訴苦衷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迴應上文“牽衣頓足攔道哭”的原因,前後輝映,相為補充。詩歌末尾的“新鬼煩冤舊鬼哭”,又照應了前半部分的“牽衣頓足攔道哭”,虛實相生,增加了悲劇的藝術效果。最後以一句“天陰雨溼聲啾啾”,既寫景又抒情,遙應開頭的“塵埃不見咸陽橋”。敘述層次錯落有致,舒得開,收得攏,變化開闔,井然有序,形成了一個有機完美的統一整體。
1.寓情於敘事描寫,水乳交融。車聲隆隆,戰馬嘶鳴。詩歌一開頭就彷彿使我們回到了那連年征戰的歲月。一隊隊身著戎裝的窮苦百姓,被官吏們驅趕著奔赴前線。“行人”的父母妻兒,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為親人送別。無數的車隊人群揚起的滾滾塵埃,遮天蔽日,連咸陽橋都淹沒了。“爺孃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麼濃厚的感情色彩。“牽衣頓足攔道哭”,千萬人的哭聲震撼大地直衝雲霄,這景象多麼悽慘啊!詩人用鋪敘渲染的手法,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生離死別的圖畫,為全詩創設了一種悲涼的氣氛。在這些平實的敘事描寫中,字字句句蘊含著詩人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譴責,對廣大勞動人們的無限同情,始終貫穿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思想感情。
2.真實自然,貼切傳神。詩人在描寫敘述完親眼見到的生離死別圖後,又透過自己的耳朵,聽到了征夫的直接傾訴,他們不但哭訴了自己“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的悲慘遭遇,還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幅令人心酸的畫面,“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揭示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既表現了詩歌內容的廣度,又體現了詩歌立意的深度。詩人採用“目見耳聞”的藝術構思形式,使作品真實感人,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3.環環相扣,結構嚴謹。第一段以人號馬嘶,塵煙迷漫的喧囂氣氛振起全篇,引人探其原因。第二段的傾訴苦衷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迴應上文“牽衣頓足攔道哭”的原因,前後輝映,相為補充。詩歌末尾的“新鬼煩冤舊鬼哭”,又照應了前半部分的“牽衣頓足攔道哭”,虛實相生,增加了悲劇的藝術效果。最後以一句“天陰雨溼聲啾啾”,既寫景又抒情,遙應開頭的“塵埃不見咸陽橋”。敘述層次錯落有致,舒得開,收得攏,變化開闔,井然有序,形成了一個有機完美的統一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