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變舉家清。

      李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反映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徒勞無功的,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摟著,從“恨費聲”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意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接下來兩句轉而直寫自己。詩人經常在各地流轉給人做幕僚,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更何況田園裡的雜草和野地裡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詩人思歸就更加迫切。末聯又加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瓜薏米雜糧糊最正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