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道華夏
-
2 # 山澗一清泉
因為知識從來不等於智慧,也從來不必然帶來智慧。
道德經等經典著作看似天書,可本質上都是源於生活,都是對生活中萬事萬物執行規律的高度總結,自然某些普通人有時候解釋的比某些專家通透!
知識只有越讀越薄的時候才是智慧,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當一個人把書越讀越厚之時,實際上他還是研究的過程中,並沒有真正弄懂。任何一本書,作者儘管洋洋灑灑幾千上萬言,其實本質上就是告訴作者幾個道理而已,並不會太複雜。
比如老子在書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理如是!
你是說一個沒文化的人連道德經都沒聽說過,卻能把個別章句解釋得明白如話嗎?
若是這樣的話,那麼,先得說明白,經典都是微言大義的,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因此,沒文化又沒聽說過這些經典的人,能說出經典某些句子的大意,不排除蒙的成分。
所以,我覺得,應該有這樣幾種可能:
第一個可能是瞎貓碰個死老鼠,巧了。一個文化程度本就不高,又沒聽說過這些經典的人,他怎麼可能理解經典的含義?既然他說出了某句話的含義,那一定是瞎蒙的,正好符合經典所要表達意思。
第二種可能是這人有較高的悟性,這句話正好也是他常常思考而不得其解的問題,這也有巧合的成分。但不管是否巧合,都比第一種可能要靠譜一些。
第三種可能是,所選的那一兩句是很普通的句子,比如“有無相生,難易想成”,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比如“少思寡慾,絕學無憂”等等。
還有一種可能,他可能有很豐富的生活積累,又且善於思考,便以日常生活來解釋經典,也可能只是接近經典的某種意思,便被認為是經典所要表達的全部意義了。
當然也不排除惡作劇式的解讀,而這種惡作劇無意中表達了經典中的某些成分。
需要說明的是,經典,尤其是像《道德經》這樣的經典,用詞用語古典精簡,一言萬端,後人因對經典的掌握程度不同,所站角度、立場不同,同樣一句話,可能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讀法。比如《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的“穀神”,河上公和王弼等人的解釋就不一樣。
河上公是道家,他是站在修行的立場,欲以接近老子原旨的角度來解釋的。他認為這個穀神就是養神,谷,就是食物、穀物,因此就解釋為“養神”。而王弼認為這個“谷”是山谷,他認為這是老子借山谷之“空”來喻指道的虛空。而《老子想爾注》則認為,谷,就是欲。而神是精結而成,若想神不四,就應該結精自守。
上述三個是最為流行的注本注法,誰的註釋對呢?所以這就要看由誰來判斷了。若你認為這句話應該“這樣”解釋,而那人的解釋正好也是“這樣”的,那你就會認為他說的對。若是那人的解釋是“那樣”的,你可能就會認為不對了。
所以,挑出經典中的某一兩句話來讓人解釋,基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所謂的碰巧,只是一個偶然地符合了“你”的要求的小機率事件。只有大面積解釋接近經典,才可以作為一個案例來表達某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