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牡丹梅花鑫森淼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有商鞅,電視劇固然會有藝術再創作,但基本情況沒走樣。他積極為秦孝公獻計獻策,積極推動變法。有了秦孝公的支援,他的變法是成功的,他的變法使得秦國強大了起來,富國強兵,秦國從此可以傲視其他六國。

    但他的變法過於嚴苛,他自己也深受其害。秦孝公死了以後,他失去了靠山,因變法失去利益的人群恨透了他,開始下手報復他。新任國君秦惠文王贏駟因為商鞅變法,他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被割,公子虔是代替太子贏駟受刑,所以贏駟恨透了商鞅,贏駟繼位立馬抓捕商鞅。商鞅沉浸在變法成功的喜悅當中,沒有意識到危險來臨,他的門客趙良提醒他得罪的人太多,要想辦法保全自己,可是商鞅沒有聽,等他知道危險來臨的時候,他倉惶出逃,老百姓都不敢收留他,他幾乎無處可逃,無處躲藏,他出逃得太晚。最後被五馬分屍,非常悲慘。

  • 2 # 洛水清風

    秦朝最後能統一六國,商鞅的變法功不可沒。商鞅姓姬,名衛鞅,出生於衛國貴族世家,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戰國初期,社會正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各國變法此起彼伏。秦孝公為了重振祖先的偉業,在各地招賢納士。商鞅聽到這個訊息後,長途跋涉來到了秦國,當面向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之道。秦孝公為商鞅的理論所折服,封他為千庶長,開始在秦國推行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主要是重農抑商,獎勵軍功,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因為商鞅嚴格推行新法,經過他不懈的努力,秦國很快就出現國泰民安、軍力強大的局面。但不可否認,商鞅制定的法規過於嚴酷,其中連坐之法最為可怕。他把百姓們幾個人分為一組,如果其中有一個人犯罪的話其他人就受連坐之刑,弄得人心惶惶,個個自危。

    商鞅的變法觸動秦國貴族利益,受到他們激烈反對。太子嬴駟的舅舅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商鞅不徇私情,依法把嬴駟的舅舅處死。後來,嬴駟觸犯法律,因為他是太子,不能懲罰。於是,商鞅懲罰他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割掉鼻子,一個被臉上刺字。正因為商鞅依法辦事,刻薄少恩,為他後來的慘死埋下伏筆。

    秦孝公死後,嬴駟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秦惠文王。那些長期被壓制的秦國貴族趁機跳出來,誣告商鞅有謀反之心。商鞅聽到這個訊息後連夜逃跑,卻因為自己實行的連坐之刑和沒有帶相關住宿的證件,沒有一個旅館肯收留他,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由來。

    面對秦惠王的苦苦追殺,商鞅不得舉兵造反,但是後來被秦惠王打敗,車裂而死。後世都不明白,秦惠文王也是個英明之君,為何一上臺就處死商鞅?

    傳統說法是:秦惠文王做太子時,與商鞅多次發生衝突,所以上臺後對商鞅打擊報復。這種說法看似無懈可擊,實際上是以常人之心度帝王之腹。儘管商鞅殺了嬴駟的舅舅,對他的兩位老師施以酷刑,說嬴駟為報一己之私處死商鞅,也太小看了秦惠文王。

    司馬遷對於商鞅之死,給出的解釋是:商鞅天資刻薄少恩。我以為秦惠文王處死商鞅的主要原因是:新法已經深入人心,商鞅沒有存在的必要。當時秦國百姓是隻知商君,而不知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殺商鞅,一可以立威,二可以收買秦國貴族的人心。可謂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自古伴君如伴虎,商鞅只曉得變法,而不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之道,被殺不過是早晚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橋架厚度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