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otkn25480

    1、清代何栻撰寫的對聯。上聯:千載登臨容我輩;下聯:一燈讀序憶兒時。何栻是道光年間進士,參與編撰《江西通志》,是滕王閣慕名者之一。作者不甘寂寞,也以滕閣的知音自居,躋身“登臨”者的行列。“容我輩”,一個“容”字,正是這種心態的寫照。下聯作者掉轉筆鋒,從贊閣寫到《序》文,滕王閣之所以歷世生輝,乃《序》文為其生色之極。想當年,滕王閣初建時就那麼一兩層,知名度有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出,使南昌的地理、沿革、山川、人物和風情傳揚天下,滕王閣隨之身價百倍。這令自己置身傑閣,贊其風采,同兒時的感受又不一樣,頗有“廬山真面目”相識恨晚之憾。2、清代宋犖所撰寫的對聯。上聯: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下聯: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撰聯者駐足滕王閣上,放眼四顧,撲入視野的是天水融為一色的西山。置身於這種優美的環境之中,作者心裡思緒萬千,他多麼想看到當年建閣的帝子,這處傑閣營築以來,孕育了多少名人才子。遙想當年,仙神顯靈,助風一帆,一夜之間將王勃送到了滕王閣,留下傳世之作。下聯中,作者自我發問:什麼時候再能出現此類的“長風巨浪”將更多的“江上才人”送到滕王閣上,寫出膾炙人口的不朽篇章呢?全聯四個六字句,所憶、所想、所問、所望,呼之而出,一氣呵成。3、清代李文敏撰寫的楹聯。上聯:文章有神,載地靈天寶以傳,閱世千年,依然見畫棟雲飛,珠簾卷雨;下聯:湖山無恙,擅吳頭楚尾之勝,憑欄回顧,況更睹金繩摩漢,鐵柱凌霄。李文敏是咸豐進士,同治年間任江西巡撫,這副楹聯是他赴任期間所作。作者開門見山把讀者的欣賞興趣引到具有傳神的《序》文中來,筆法大起大落,初見波瀾。滕王閣歷千年之久,盛譽不衰,不能不歸於“文章有神”。倘若王勃不寫這篇序,滕王閣也許難有機會重修二十八次之多。下聯開頭寫滕王閣建在這得天獨厚環境裡,其勝也數一絕。接下,讀者彷彿看到,正憑欄回首的作者為眼前所見的景觀叫絕:“金繩摩漢”,“鐵柱凌霄”,南北對峙,競相雄巍。“金繩”,指繩金塔,相傳當年建塔,掘地見金繩一束;“鐵柱”,指萬壽官,昔有鐵柱鎮蛟之說,“摩漢凌霄”形容高聳雲天之狀。這副楹聯推崇《序》文,在聯中發揮有致。既有對勝蹟的讚許,又有對序文的鑑賞。字句不多,落地有聲,節奏明快,蕩氣迴腸。平仄對仗,也頗注重,無怪人們將此聯置於今之新築的滕王閣樓之中,供人品味。擴充套件資料一提起“滕王閣”,人們很自然地想起王勃寫的《滕王閣序》。雄踞贛水之濱的“滕王閣”,因“序”而名揚天下,聲威古今。其實“滕王閣”不止江西南昌有,四川閬中也有一座“滕王閣”,而這兩處的“滕王閣”都淵源於山東滕州。贛、蜀“滕王閣”之名源於古滕,兩座“滕王閣”歷經千餘載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而李元嬰的原始詔封地古滕國(今山東滕州)卻鮮為人知,主要是因為,南昌、閬中“滕王閣”皆成名於詩文。滕王閣因滕王而建,滕王源於滕州。滕始於黃帝,因境內泉水“騰湧”而得名,公元1182年金置滕陽州,1184年改為滕州,這是”滕州“名字最早的起源。唐貞觀十三年,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受封為滕王。李元嬰初到山東滕州封邑時,驕奢淫逸,橫徵暴斂,大興土木 ,在當地民憤極大。無奈之下,高宗李治只好將他貶到蘇州。而他在滕州苦心經營的那些亭臺行宮,則因他在那一帶的名聲不佳,也只好任憑雨打風吹去了,歷史僅僅是將他曾經的封地叫作“滕州”罷了。李元嬰到蘇州,先為刺史,後轉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此時,他惡習依舊。永徵四年,他又選址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了。高宗679年,李元嬰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在山高皇帝遠的閬中,他依然按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這就是杜甫詩篇中的閬中滕王閣。其實,這一調動是高宗李治對他言行舉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驕奢放縱,並沒把警告放在眼裡。據《輿地紀勝》記載:他一到閬中,就以“衙役卑陋”為名,大修宮殿高樓,稱“閬苑”,又在閬中玉臺山建玉臺觀和滕王亭。在閬中五年,竟樂而忘歸長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招考專業知識考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