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觀經濟學
-
2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為。
這自然而平淡,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的詩句,就是陶淵明吟唱出的心聲。
陶淵明同戰國詩人屈原一樣,在古代詩苑中獨闢蹊徑,自成一家。他的詩多詠田園生活,故被稱為“田園詩”。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中成為一大流派,陶淵明則以其拓荒之功,成就最高,被視為田園詩之父。
欲知其詩,得識其人,陶淵明,字元亮,一名潛,潯陽柴桑人,出身世家,父祖輩累居高官,但他年輕時,家境己衰。
他在少年時,意欲幹一番濟世的大業,他曾出任縣裡的祭酒,走入官場,後又曾擔任過參軍一類的小官。在官場,目睹了一些內部爭權奪利,相互殺伐的種種醜惡現象。他知道自己的抱負在這樣的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故而他三次出仕,又三次歸隱。曾有"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挙挙向鄉里小兒”的名言。
陶淵明隱居後,田園生活給他帶來了很大樂趣,而家境的日益睏乏又使他感到不安,由於家遭火災變得窮困潦倒。以致去扣門乞食,但境遇雖苦,其志不移,時時著文吟詩,激勵自己。
陶淵明歸隱之初的詩文,較多表現出的是怡然自樂的輕快心境。後來的詩文,則有不少是深沉的思索了。那官場的黑暗,農人的疾苦,以及自身的飢寒交迫,這一切不能不使他思考一個為什麼。他的思索結論卻是個完美形象,即一個令人嚮往的境界“桃花源”。
據說是西晉武陵地方有一漁人,順一條小溪逆流而上,尋找其源,他忘記走了多遠,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很驚異,又繼續前行,走到桃林盡處,見一山,山有一小洞,彷彿還有光亮。漁人從洞中進去,豁然開朗,卻是另外一個世界。
在那裡,有良田,美池,桑竹等等,公雞打鳴,小狗搖尾。風光秀美,和平而寧靜。人人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收長絲,秋收五穀,但卻沒人來收租,也沒有官府為皇家收稅。
在那裡,一切都保持著淳厚的古風,鄉里間的感情是容恰的,彼此和睦相處。從問訊中知道,他們的先人原來是為避秦亂才到這裡來的,久而久之,與世隔絕。他們都不知道世間又經歷了兩漢,三國以及兩晉朝代。漁人逗留幾天後,就告辭回家,並在沿路做了標誌。後來再去找,就迷了路,再也找不到了。
這就是詩人以詩文形式寫出來的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世外桃源”。
回覆列表
陶淵明之所以創作出《桃花源記》,跟他的個人經歷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陶淵明不只是一個文學家,他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將軍。
陶淵明的父親也是一名大將,但是在他小時候,父親就因為作戰時去世了。因為他父親的死,所以他小時候的生活並不是很好。陶淵明在二十九歲的時候第一次開始任職,但他的個性極不適合官場,所以不久之後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等到晉安帝稱帝的時候,陶淵明再次被任用,但從他的本心來說,他並不想踏入官場。因此,他寫的詩歌作品裡面表達了對這種世俗生活的煩悶,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對那種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在陶淵明三十七歲的時候,因為母親去世,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公元四零四年,當時起兵,他再次被重用,陶淵明在劉裕的隊伍裡面做一個參軍,可是任職不久,他又打起了自己回家的算盤,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想要在官場上生活,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對這樣的生活感到非常的疲倦。第二年八月,陶淵明擔任了彭澤縣令,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擔任官職。因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十二月的時候他就回到了老家,這次任職總共任職八十天左右。
在陶淵明的一生中,其實他也非常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他也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然而當看到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之後,在心灰意冷之下,就想要回歸自己的田園生活裡面,陶淵明的文學作品裡面,很多的都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而《桃花源記》他的正是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