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皇帝沒有不喜歡他家啊。恰恰相反,皇帝很喜歡李家,即使不是愛到骨子裡,也是情深款款,天意可見。

    不用特意去找黑歷史,其實只要稍微不帶偏見看《史記》,就能找到真相。李廣這輩子,不僅沒有遭受不公,反而佔盡了便宜。他要是封侯,才是真正的天道不公

    上來就作死: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什麼意思?吳楚七國之亂,接受梁王劉武的將軍印。這是什麼意思?皇帝的官不當,你去接受諸侯王的印信?你是想造反嗎?

    換做別人,這是妥妥的死罪,漢景帝略過不計,只是“還,賞不行”,放過他。

    接著是全軍覆沒: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全軍覆沒,按律當斬,贖為庶人。還是沒殺他。緊接著他就無視法令,醉酒夜行,和霸陵尉來了一出。後又公報私仇,殺了霸陵尉。這倒罪不至死,但一般人,官是別想當了。李廣沒事。

    這叫皇帝不喜歡他?

    緊接著,又是全軍覆沒: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

    全軍覆沒一次,別人那是死定了。李廣還是沒事。博望侯張騫,漢武帝發小,打通西域的大功臣,李廣的救命恩人,因為“失期”,當斬,贖為庶人。但李廣全軍覆沒,卻只是不賞,還是沒事。

    要不是漢武帝比李廣小,我都要懷疑他是李廣親爹。只有親爹才會容忍他這樣一次一次的揮霍家當。養幾萬軍隊可真不容易,兄弟們,你以為漢武帝不心疼嗎?

    然後就是李廣的最後一次出征:

    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史記的記載是天子“以為老”,就是認為他老了,不同意。要我是漢武帝,就該這麼說了:“老將軍,你已經多次全軍覆沒了,你打不過匈奴人,你在家頤養天年好不好?別霍霍我了行不行?”

    不過一向殺伐果斷的漢武帝竟然拗不過李廣的軟磨硬泡,還是讓他做了前將軍。沒記錯的話,劉備也就被封為左將軍?但漢武帝雖礙於面子,讓李廣領軍,私下裡也知道他不行,所以拉著衛青說起了悄悄話: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

    天地良心,有人說衛青故意坑李廣讓他誤期,是嫉妒他。衛青赫赫軍功,需要嫉妒他麼?

    一個皇帝一個大將軍如此陪著他玩,怕他又被單于活捉甚至丟了老命,但李廣還是自以為是:

    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原居前,先死單于。”

    反覆糾纏,說什麼也不聽。後來竟然如此: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

    面對大司馬大將軍,全國二號人物,李廣完全沒把衛青放在眼裡。犯上就犯上吧,結果又犯迷糊,迷失道路,導致衛青的合圍計劃失敗。雖然衛青大才,擊潰了單于,卻讓匈奴單于逃走,這口鍋還是李廣的。如果他及時趕到, 伊雉斜是絕對跑不了的。

    一個違令,一個失機,導致戰役失敗,衛青砍了他一點問題沒有。就這樣衛青也沒怎麼著他,李廣是自殺的,不好意思了。

    要我我也自殺,太丟人了不是?大家如此包容你,還說看你不順眼,這也太冤了吧。

    至於封侯,漢承秦制,封侯是靠人頭的。你要也像衛青霍去病一樣,“斬首虜數千人”,“逐數百里,不及,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誰敢不給你封侯?

    再則,李廣堂弟李蔡“為列侯,位至三公”,當過丞相;兒子李敢“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斬將奪旗,也封侯;李陵他爹,李廣早死的兒子李當戶,“當戶擊嫣,嫣走”,敢當著漢武帝的面打漢武帝寵臣韓嫣,李陵年少即身居高位,後被滅族也是因為投降匈奴,也是當時法律如此。

    有罪不罰或輕罰,有功則封侯毫不吝嗇,這叫皇帝不喜歡李廣,不喜歡李家?夠可以的了吧?這完全是寵臣才有的待遇好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靈遊記鏢刺雜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