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隕鶂退,築臺望母,宋襄之仁。 1、石隕鶂退 [shí yǔn yì tuì] 【典故】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國下了一場流星雨,隕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國都城一些居民無意間抬頭看,竟然有六隻鶂(yì,鳥名)在宮廷上方盤旋,遠方颳起一股風,刮至宋國都城時,風速加快,於是六隻鶂遇風退去。 宋襄公以為石隕、鶂退,是禍福的啟示,所以聘請周國的內史叔興來到,宋襄公問叔興:“是什麼祥兆?吉凶如何?” 叔興回答說:“如今魯國大喪,明年齊國將有亂事,國君您將得諸侯而不長久。” 叔興退下之後告訴別人說:“宋國君問的不對。此事是陰陽之事,不是吉兆凶兆。” 2、築臺望母 [zhù tái wàng mǔ] 【典故】 宋襄公的母親是衛華人,而衛國遭受了敵人的攻擊,僅僅只剩下幾千人從戰爭中倖免,於是出於同情宋桓公與夫人將這些人收留並安頓下來。見到這些逃難的人,本為衛華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於是請求宋桓公出兵支援衛國,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沒有得到允許。最後宋桓公以夫人討論國事的罪名把她休了,並送回衛國。 回到衛國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幫助家人保家衛國,最終衛國得以恢復實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卻再也不能回到宋國了,她與兒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因為思念母親,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腦袋才想出修築望母臺的辦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親從衛國接回宋國,那麼就對不起自己的父親,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輩子都讓母親淪落在外那他這個兒子就是不孝。所以權衡再三,他便在宋國臨近衛國的地方修建瞭望母臺,這樣一來忠孝兩全,一舉兩得。 百姓聽聞宋襄公因為思念母親想要修築望母臺,都被他的孝心感動,所以很多人前來幫忙,結果只用了五天的時間望母臺就修建好了,之後每到母親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總是會到望母臺上來遙望母親。 3、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解釋】指對敵人講仁慈的可笑行為。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示例】小師父此心,~也。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十章 【典故】 宋楚交戰 宋襄公得了楚軍伐宋的信,急忙帶領軍隊日夜兼程回國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以南擺開陣勢,準備迎擊楚軍。成得臣派人下戰書。宋國司馬子魚對襄公說:“楚國派兵來打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救鄭國。我們放棄鄭國和楚國講和,楚軍就會退回去,不可交戰。”宋襄公說:“昔日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軍來打我們,我們不與他交戰,怎麼能繼桓公的霸主之業?”子魚又說:“宋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強,你依靠什麼來戰勝楚軍?”襄公說:“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我雖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以有道之君,避無道之臣,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好。”說完,就批了戰書,約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與楚軍交戰,還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寫著”仁義”兩個大字。 約定交戰的那天早上,楚軍陸續渡泓水北進,子魚勸宋襄公趁機襲擊,說:“楚兵多宋兵少,此時動手,我們可以得勝。”襄公指著大旗說:“你看見‘仁義’二字嗎?我是一向主張仁義的,怎麼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襲擊呢?”子魚暗暗叫苦。過了一會兒,楚軍全部渡過了一泓水,成得臣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佈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子魚又勸襄公說:“楚軍的陣勢還未布好,趕快打吧,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們就危險了。”襄公厲聲地就:“ 咄!你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怎麼襲擊人家未布好陣勢的軍隊呢?”子魚又暗暗叫苦。楚軍列好陣勢,兵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見了都很害怕。此時,兩軍一齊擂鼓交戰。襄公自挺長戈,帶著公子蕩和向訾守二將及許多門官,駕著戰車向楚軍陣營衝去。成得臣見來勢兇猛,就暗傳號令,開了陣門,放襄公一隊車騎進來。子魚隨後趕上去護駕,襄公已裝進“口袋”裡了。楚將鬥勃和蒍氏呂臣在陣門擋住宋將子魚和樂僕伊,兩對兒廝殺了一陣,宋將華秀老衝出來牽住了鬥勃,子魚撥開刀殺入楚陣,見楚軍甲士如林,把襄公團團圍住。宋將向訾守血流滿面,大聲叫喊:“司馬快來救主!”子魚跟隨向訾守殺入重圍,只見公子蕩身負重傷倒在車下,“仁義”大旗已被楚軍奪去了,襄公數處受傷,已不能起立。子魚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車上,歷力殺出,好不容易脫離了楚陣,所隨門官全部戰死。樂僕伊和華秀老見襄公已離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勝追擊,宋軍大敗,死者不計其數。 宋襄公由於受傷過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們還一直笑他,後人把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稱為“宋襄之仁”。
石隕鶂退,築臺望母,宋襄之仁。 1、石隕鶂退 [shí yǔn yì tuì] 【典故】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國下了一場流星雨,隕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國都城一些居民無意間抬頭看,竟然有六隻鶂(yì,鳥名)在宮廷上方盤旋,遠方颳起一股風,刮至宋國都城時,風速加快,於是六隻鶂遇風退去。 宋襄公以為石隕、鶂退,是禍福的啟示,所以聘請周國的內史叔興來到,宋襄公問叔興:“是什麼祥兆?吉凶如何?” 叔興回答說:“如今魯國大喪,明年齊國將有亂事,國君您將得諸侯而不長久。” 叔興退下之後告訴別人說:“宋國君問的不對。此事是陰陽之事,不是吉兆凶兆。” 2、築臺望母 [zhù tái wàng mǔ] 【典故】 宋襄公的母親是衛華人,而衛國遭受了敵人的攻擊,僅僅只剩下幾千人從戰爭中倖免,於是出於同情宋桓公與夫人將這些人收留並安頓下來。見到這些逃難的人,本為衛華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於是請求宋桓公出兵支援衛國,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沒有得到允許。最後宋桓公以夫人討論國事的罪名把她休了,並送回衛國。 回到衛國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幫助家人保家衛國,最終衛國得以恢復實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卻再也不能回到宋國了,她與兒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因為思念母親,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腦袋才想出修築望母臺的辦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親從衛國接回宋國,那麼就對不起自己的父親,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輩子都讓母親淪落在外那他這個兒子就是不孝。所以權衡再三,他便在宋國臨近衛國的地方修建瞭望母臺,這樣一來忠孝兩全,一舉兩得。 百姓聽聞宋襄公因為思念母親想要修築望母臺,都被他的孝心感動,所以很多人前來幫忙,結果只用了五天的時間望母臺就修建好了,之後每到母親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總是會到望母臺上來遙望母親。 3、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解釋】指對敵人講仁慈的可笑行為。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示例】小師父此心,~也。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十章 【典故】 宋楚交戰 宋襄公得了楚軍伐宋的信,急忙帶領軍隊日夜兼程回國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以南擺開陣勢,準備迎擊楚軍。成得臣派人下戰書。宋國司馬子魚對襄公說:“楚國派兵來打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救鄭國。我們放棄鄭國和楚國講和,楚軍就會退回去,不可交戰。”宋襄公說:“昔日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軍來打我們,我們不與他交戰,怎麼能繼桓公的霸主之業?”子魚又說:“宋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強,你依靠什麼來戰勝楚軍?”襄公說:“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我雖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以有道之君,避無道之臣,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好。”說完,就批了戰書,約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與楚軍交戰,還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寫著”仁義”兩個大字。 約定交戰的那天早上,楚軍陸續渡泓水北進,子魚勸宋襄公趁機襲擊,說:“楚兵多宋兵少,此時動手,我們可以得勝。”襄公指著大旗說:“你看見‘仁義’二字嗎?我是一向主張仁義的,怎麼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襲擊呢?”子魚暗暗叫苦。過了一會兒,楚軍全部渡過了一泓水,成得臣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佈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子魚又勸襄公說:“楚軍的陣勢還未布好,趕快打吧,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們就危險了。”襄公厲聲地就:“ 咄!你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怎麼襲擊人家未布好陣勢的軍隊呢?”子魚又暗暗叫苦。楚軍列好陣勢,兵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見了都很害怕。此時,兩軍一齊擂鼓交戰。襄公自挺長戈,帶著公子蕩和向訾守二將及許多門官,駕著戰車向楚軍陣營衝去。成得臣見來勢兇猛,就暗傳號令,開了陣門,放襄公一隊車騎進來。子魚隨後趕上去護駕,襄公已裝進“口袋”裡了。楚將鬥勃和蒍氏呂臣在陣門擋住宋將子魚和樂僕伊,兩對兒廝殺了一陣,宋將華秀老衝出來牽住了鬥勃,子魚撥開刀殺入楚陣,見楚軍甲士如林,把襄公團團圍住。宋將向訾守血流滿面,大聲叫喊:“司馬快來救主!”子魚跟隨向訾守殺入重圍,只見公子蕩身負重傷倒在車下,“仁義”大旗已被楚軍奪去了,襄公數處受傷,已不能起立。子魚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車上,歷力殺出,好不容易脫離了楚陣,所隨門官全部戰死。樂僕伊和華秀老見襄公已離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勝追擊,宋軍大敗,死者不計其數。 宋襄公由於受傷過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們還一直笑他,後人把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稱為“宋襄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