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弟弟,名叫張子靜。
張子靜從小身體不太好,也沒有堅強的意志,更談不到上進心了。他和那個時代大部分遺老遺少一樣,既不會謀生,也不敢造反,一輩子就是“混”,混一天算一天,直到混到死,算完。
張愛玲在十幾歲的時候,離家出走,投奔姑姑和已經離婚的母親,並由此走上了求學、自立的道路。而弟弟張子靜,則是跟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
父親這時經濟已經很拮据了,又染上大煙癮,當然不會擔負起培養兒子、教育兒子的責任。當然離婚的時候,他答應前妻,要送孩子們去上學。不過他說過的話,你能指望他兌現嗎?張愛玲的母親倒是曾經託人傳話,要求前夫兌現承諾,被前夫的後妻、張愛玲的繼母罵回去:“離婚了還管這裡的事?既然放不下,為什麼不回來?可惜晚了一步,回來只能做姨太太!”
父親荒唐不負責,繼母粗俗不講理,母親也靠不住。想想看,那個時代,如果是非常疼愛兒女的母親,怎麼能有勇氣走上離婚的道路?說得難聽一點,敢於走“新道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自私的。看看魯迅的《傷逝》就知道了。
這樣的家族培養出來的張愛玲,也不免有點自私。況且她一向不富裕,身體也不好,經濟也拮据,又沒有過名正言順的和睦婚姻。自己過得不好,想資助弟弟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說到底,人貴自立。如果張子靜自己有上進之心,未必不會碰到個把“貴人”。但是自己不爭氣,完全靠別人,唉,只能說他運氣不好了。
張愛玲的弟弟,名叫張子靜。
張子靜從小身體不太好,也沒有堅強的意志,更談不到上進心了。他和那個時代大部分遺老遺少一樣,既不會謀生,也不敢造反,一輩子就是“混”,混一天算一天,直到混到死,算完。
張愛玲在十幾歲的時候,離家出走,投奔姑姑和已經離婚的母親,並由此走上了求學、自立的道路。而弟弟張子靜,則是跟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
父親這時經濟已經很拮据了,又染上大煙癮,當然不會擔負起培養兒子、教育兒子的責任。當然離婚的時候,他答應前妻,要送孩子們去上學。不過他說過的話,你能指望他兌現嗎?張愛玲的母親倒是曾經託人傳話,要求前夫兌現承諾,被前夫的後妻、張愛玲的繼母罵回去:“離婚了還管這裡的事?既然放不下,為什麼不回來?可惜晚了一步,回來只能做姨太太!”
父親荒唐不負責,繼母粗俗不講理,母親也靠不住。想想看,那個時代,如果是非常疼愛兒女的母親,怎麼能有勇氣走上離婚的道路?說得難聽一點,敢於走“新道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自私的。看看魯迅的《傷逝》就知道了。
這樣的家族培養出來的張愛玲,也不免有點自私。況且她一向不富裕,身體也不好,經濟也拮据,又沒有過名正言順的和睦婚姻。自己過得不好,想資助弟弟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說到底,人貴自立。如果張子靜自己有上進之心,未必不會碰到個把“貴人”。但是自己不爭氣,完全靠別人,唉,只能說他運氣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