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辛棄疾所作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文白話翻譯如下: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
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原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
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裡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全詩原文如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詩人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詞中佳作。
上片懷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裡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
下三句寫眼前景,詞人聯想起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寫孫權,先想到他的功業再尋覓他的遺蹟;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蹟再聯想起他的功業。然後在最後三句回憶劉裕的功業。表達了詞人無限景仰的感情。也表達了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開始,詞由懷古轉入傷今,聯絡自己,聯絡當今的抗金形勢,抒發感慨。作者回憶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裡值得探討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冑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宋代辛棄疾所作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文白話翻譯如下: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
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原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
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裡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全詩原文如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詩人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詞中佳作。
上片懷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裡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
下三句寫眼前景,詞人聯想起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寫孫權,先想到他的功業再尋覓他的遺蹟;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蹟再聯想起他的功業。然後在最後三句回憶劉裕的功業。表達了詞人無限景仰的感情。也表達了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開始,詞由懷古轉入傷今,聯絡自己,聯絡當今的抗金形勢,抒發感慨。作者回憶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裡值得探討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冑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