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崇禎面對李自成逼近的三條解決辦法,分別是招募李自成戍邊,對金妥協(招吳三桂部回北京),遷都南京。

    一、對金妥協

    招吳三桂部至京就必須與後金妥協,但是後金勢力順利突破山海關之後是什麼局面?

    吳三桂部及陸續趕來的各地勤王軍與李自成血戰,多爾袞難道是個傻子嘛?

    即便崇禎與後金達成協議——所謂協議不過是隨時撕毀的紙而已,想想,雙方血戰,後金實力強勁的10萬騎兵只會看風景?

    結論是,李自成與崇禎兩敗俱傷,多爾袞趁機全殲兩方殘餘勢力。

    二、遷都南京

    優點是崇禎能夠整合南方力量,畢竟經濟重心在南方。

    缺點是丟失北方後短期內很難恢復。

    不過,明政權能夠得到喘息,發展下去就是南宋、金、西夏的局面。

    李自成擋不住後金,退向西北,局勢會大體轉變為如此:

    三、招撫李自成

    如圖:

    如果維持這樣的局面,個人認為對明政權最為有利。李自成讓出中原,屯戍西北。明政權一邊抵抗後金一邊進攻張獻忠,穩定李自成十年左右,當能獲得恢復。

  • 2 # 西門不帶刀

    大明末期崇禎皇帝當政。的確有三種自救的辦法。這三種辦法任何一個如果實行,不能說大明王朝會免於覆滅,但清朝肯定得不了天下。這三個自救的辦法用6個字表示就是:南遷,議和,封王。1.與滿清議和,專心對付李自成。

    大明朝是亡於內憂外患的。內部的農民起義,外部的滿清進攻。如果單純只有一個矛盾。那大明朝肯定不會亡國。

    崇禎曾經和楊嗣昌商量過:與滿清皇太極講和這事的。畢竟攘外需要先安內。議和之後專心對付李自成,這個方案是有可行性的。

    但其他大臣不同意,還將楊嗣昌罵成了漢奸,比作了宋朝的秦檜。在這種情況下,誰再談議和,誰就是漢奸。而一向沒有主見,耳根子軟的崇禎在這種這種情況下只能放棄了與滿清議和的想法,失去了讓明朝免於亡國的第1根救命稻草。

    2.南遷,崇禎轉移到南京,繼續抵抗

    用南遷這個詞其實上不太準確。因為明朝本來就實行的是兩京制:南京和北京。南京作為大明朝建國的地方,本身的政治經濟地位並不下於北京。如果崇禎撤到南京,繼續指揮軍民抵抗,

    首先:大明是沒亡國的,老百姓還是有主心骨的。

    其次:崇禎撤出北京後,李自成便會佔領北京,那李自成就變成了抗擊滿清的第1線。

    這對於明朝來說是個極大的喘息機會。可以等到滿清與李自成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再來個漁翁得利。大明朝也不會亡國。

    可是對於崇禎來說,去南京拉不下面子來,畢竟他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就這樣他失去了讓明朝免於亡國的第2根救命稻草。

    3.封王。這個封王指的是給李自成封王。

    據史料《小腆紀年附考》記載:李自成曾經與崇禎是做過談判的,李自成當時提了三個條件

    第一,封李自成為西北王,把西北地區讓李自成統治;

    第二,給李自成百萬軍餉;

    第三,李自成承認明朝的統治,但不奉詔,不覲見。

    如果崇禎答應了這3個條件。李自成便率兵去攻打清軍。

    這個條件假如換成劉邦/朱元璋等皇帝,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他們一定會答應。畢竟只要人不死就一定會有出頭那天。

    可是崇禎又拒絕了。因為他覺得自己作為皇帝,被一個叛賊逼迫定下城下之盟,這是對帝王最大的侮辱。他失去了讓明朝免於亡國的第3根救命稻草。

    面子,這一切都是了皇帝哪個該死的面子。

    最後大明亡了,大順也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後面應該接一句什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