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本質、內容、方法等的認識、態度與觀念的總和。科學的教學觀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效果具有重要的導向、規範和促進作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特別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要適應教學改革的新形勢,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科學的教學觀。
教師要樹立那些新的教學觀呢?
一是關於“教學”的認識。教學是什麼?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它的本質是交往互動。交往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創、共生、共享的基本形式。
二是關於教材的定位。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是教學的媒介之一,教材不等於知識。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學中,教師、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資源都是“教材”。
三是關於教學過程的“因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環境構成了教學過程中的因素網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主宰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接受、儲存知識的“儲藏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環境資源,帶著學生,圍繞真問題,走進教材、走向教學境域,開啟探索之旅。
四是關於學習的認知。學生的學習不是在靜態、被動、封閉中發生,而應在“問中學”、“做中學”、“研中學”、“議中學”。要讓學生自主、參與、合作、體驗、探究,深入知識“生產”過程,獲得成功,有所收益。
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本質、內容、方法等的認識、態度與觀念的總和。科學的教學觀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效果具有重要的導向、規範和促進作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特別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要適應教學改革的新形勢,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科學的教學觀。
教師要樹立那些新的教學觀呢?
一是關於“教學”的認識。教學是什麼?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它的本質是交往互動。交往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創、共生、共享的基本形式。
二是關於教材的定位。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是教學的媒介之一,教材不等於知識。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學中,教師、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資源都是“教材”。
三是關於教學過程的“因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環境構成了教學過程中的因素網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主宰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接受、儲存知識的“儲藏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環境資源,帶著學生,圍繞真問題,走進教材、走向教學境域,開啟探索之旅。
四是關於學習的認知。學生的學習不是在靜態、被動、封閉中發生,而應在“問中學”、“做中學”、“研中學”、“議中學”。要讓學生自主、參與、合作、體驗、探究,深入知識“生產”過程,獲得成功,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