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幫我們揭示出“輕”的一層含義,即個體的遊離,遊離於它所依附的整體之外。這種遊離導致歸屬感的缺失,讓人無法承受。P61有一段關於特麗莎的心理描寫:“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裡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己國土之網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助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正是這種遊離於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於災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只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於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複深夜裡的惡夢。
所以,小說體現的不止於昆德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更是對人類歷史上飽嘗磨難的個人的同情。對,在小說的第一章,反覆縈繞於托馬斯腦際的就是這個詞:同情。他不斷地想象特麗莎是一個“被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籃裡順水漂來的孩子”,就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最深切的同情。“同情”這個詞,讓有些讀者誤以為,托馬斯對特麗莎的情感不是愛情,而是對可憐人的一種恩賜。仔細讀一讀P15-16關於同情一詞的解釋,就會明白,同情是“一種最強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靈感應力,在感情的等級上,它至高無上”。
輕的又一個含義是“遺忘”。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迴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這個故事幫我們揭示出“輕”的一層含義,即個體的遊離,遊離於它所依附的整體之外。這種遊離導致歸屬感的缺失,讓人無法承受。P61有一段關於特麗莎的心理描寫:“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裡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己國土之網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助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正是這種遊離於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於災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只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於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複深夜裡的惡夢。
所以,小說體現的不止於昆德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更是對人類歷史上飽嘗磨難的個人的同情。對,在小說的第一章,反覆縈繞於托馬斯腦際的就是這個詞:同情。他不斷地想象特麗莎是一個“被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籃裡順水漂來的孩子”,就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最深切的同情。“同情”這個詞,讓有些讀者誤以為,托馬斯對特麗莎的情感不是愛情,而是對可憐人的一種恩賜。仔細讀一讀P15-16關於同情一詞的解釋,就會明白,同情是“一種最強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靈感應力,在感情的等級上,它至高無上”。
輕的又一個含義是“遺忘”。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迴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