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折他在
-
2 # 塔尼亞特點
柴可夫斯基於1874年在寫給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創作這首樂曲的情況,不久後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將這部作品交給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尼古萊·魯賓斯坦來修訂和首演,但是魯賓斯坦對作品作出了無情的批評,令柴可夫斯基改變了初衷,將這部作品題獻給了德國指揮家漢斯·馮·彪羅。 彪羅將這部協奏曲帶到了美國,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音樂廳進行了首演。19天以後,這部作品才回到了俄羅斯家鄉,地點是聖彼德堡。由古斯塔夫·葛羅斯(即拉赫曼尼諾夫的老師)及捷克指揮家那普拉夫尼克演出。但是這次俄羅斯的首演卻又因演奏的速度過快而宣告失敗。柴可夫斯基事後形容葛羅斯的表現是:“聲音有如被殘暴過來”。12月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演出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當時擔任鋼琴獨奏的是當時年僅18歲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揮正是當初拒絕彈奏的尼古萊·魯賓斯坦,他後來亦成為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認的演譯權威。
柴科夫斯基一共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降b小調 第一號》 是唯一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國味的主題, 以及充滿斯拉夫式粗線條和色彩的管絃樂法,正是這首樂曲的魅力所在, 這首鋼琴協奏曲是第一流的鋼琴家們競相演奏的曲目。本曲作於1874年,於1875年十月在美國波士頓首演。 作品完成後,並未按照一般的習慣立刻在自己的國家初演,是因為當時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校長,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魯賓斯坦 (Nikolay Rubinstein, 1835 - 1881,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斥責此作品華而不實,無獨創性,不適於用鋼琴演奏。柴科夫斯基對此感到很屈辱,但他對這首樂曲有很大的信心,於是把樂譜寄給法國鋼琴家漢斯·封·彪羅(Hans von Bulw,1830-1894),由這位鋼琴家旅美演出時在波士頓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十一個月後,才在俄羅斯上演,同樣也獲得了成功。後來,尼古拉·魯賓斯坦鄭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謝罪,從此之後他經常把這首樂曲加在他的演奏會曲目裡,於是二人和好如初。1889年,柴科夫斯基將這首樂曲略加修訂,成為現行的樂譜。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極為莊嚴而不太快的快板,降b小調,3/4拍。本樂章是全曲中最為著名的樂章。作品以四支圓號的引子為開始,隨後展現的是極其雄壯和輝煌的主題,這個激動人心的主題甚至比整部鋼琴協奏曲還要著名,是每年柴科夫斯基音樂節的開場曲,也經常被大量的影視作品所引用,為廣大聽眾所熟知。 第二樂章(樸實的小行板,片段2 )和第三樂章(熱情的快板,片段3 和片段4 )也都十分出色。 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