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每個官員都有去官的可能,有人是因被迫的,比如瀆職犯罪被撤職,或者得罪皇帝或上司被撤職;有人是主動離職的,這種情況在大多數朝代是必須經過申請並批准之後才能離職的。

    【陶淵明主動離職】

    當然,漢魏時期的離職相對比較自由,這一點在趙翼《廿二史札記》中專有一條《擅去官者無禁》進行說明,其中就有相當多的例子是東漢的。

    用詞舉例

    如果不是上述兩種情況,那一般都要按照規定退休,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退休的表達:

    致仕(或致事):這是最常見的稱呼,致仕的意思就是把國君交給自己的職務還給國君。

    致政:即將職務交還給執政者。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致政”的最初含義是歸政於王,看到這個詞的時候要加以辨別。乞骸骨(或乞身):就是希望准許自己退職回家,使自己老死的骸骨(身體)能夠葬在故里。也作“賜骸骨”,簡稱“乞骸”。歸老:即歸家養老。又稱“歸耕”,即歸家耕田;又稱“歸田”,又稱“歸田裡”。歸休:既可以指辭官回家,又可以指做官的時候回家休息,需要聯絡上下文辨別。歸養:這裡也是辭官回家,但這個養字表示是以回家奉養父母為名退休。退休:就是辭職回家,退,退居鄉野;休,休老。休致:是將“退休”和“致仕”結合起來的說法。

    需要注意幾個問題是,不是帶有“休”字的就是退休。例如休官是辭官,但是休務就是休息,休沐是休假,休老是使老人安居,休停是官員在家休息,理解的時候要注意。

    在世卿世祿制的時候,做官是終身制,到了軍功爵制和察舉制時就有了退休的問題,《禮記》中明確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已經非常明顯地提到了退休,不過作為一種正式的制度,直到西漢,退休才有了明確的記載。

    容易被誤讀的“致仕”和“上除”。

    另外“致仕”這個詞很容易被誤解為做官,其實它是辭官的意思,與它相近的另一個詞“致身”,才是入仕做官的意思。

    例如餘秋雨先生在《山居筆記·十萬進士》裡寫道:

    大量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現實遭遇和實踐行為,便是爭取科舉致仕。

    在這裡,餘秋雨誤以為“致仕是做官”的意思,鬧了個烏龍。

    筆者再順便再說說一個題外話,一個詞:上除。

    很多人看到“除”字,按字面理解,認為是“除名”的意思,誤認為“上除”是“解職”的意思,其實恰恰相反:上除是升官的意思。

    清代史學家李慈銘在著寫《越縵堂日記》時,也不懂《後漢書·王允傳》中“上除”的意思,還誤以為是寫錯了字。

    看看,大師們都能掉坑裡,可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

  • 2 # 小恐龍212754152

    古人離職有多種多樣!官員離職多稱致仕,很多官員到了一定年齡,不想再幹,就會上表請求“乞骸骨”歸鄉養老,上面批了就可以風光離去。

    也有些官員不想幹,上面也不批准,或者他也不等上面批覆,可以“掛印"而去,像陶淵明就多次掛印離去。

    還有不少官員是以病請辭的。如王安石就是以生病為理由去職。

    一般百姓離職也就向掌櫃,主人請辭而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鳳凰花的花語,還有它代表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