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興平南郊竇文海

    盧照鄰(約635-約685年),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唐朝時期大臣、著名詩人。[1]

    出身范陽盧氏,博學能文。起家鄧王(李元裕)府典籤,遷益州新都縣尉,因病辭官。愛好詩歌文學,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併為“初唐四傑”。因麻疹疾病,

    不堪重負,投水自盡。著有《盧升之集》,明朝張燮輯有《幽憂子集》存於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盧照鄰一生在政治上可謂是跌宕起伏,頗為不順。盧照鄰在屆滿去官後,離開蜀地,搬到洛陽居住,但是因為政治上的事遭遇橫禍,鋃鐺入獄,後得得救於友人才倖免於難。後又感染了疾病,居住在太白山,據說服丹藥中毒,手足皆廢。在往後的日子裡,生活越加艱辛,身體上的疾病讓,盧照鄰鬱郁不得志,最後投潁水而亡。

    《梅花落》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裡,春至不知來。

    《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盧照鄰一生命運坎坷,作品多帶悲壯搔怨之氣,如同自己一生的命運。

    顏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書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裡(今臨沂市費縣)人。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工篆隸,母親殷氏亦長於書法。

    開元(713-741)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比較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幹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生於盛唐,其書風開盛唐氣象。但由於受奸人排斥、政治上亦不得志,尤其安史之亂,更是失去兩位至愛的親人。因此在代表作祭侄文稿中悲憤情緒的發洩達到以書達情的極致。與盧照鄰相比,顏真卿死的壯烈,為千古傳誦,安史之亂最終平息,後李希烈叛亂,顏真卿奉旨勸降被殺,忠義貫日月,英名傳古今。

    二人相似之處,都有命運的坎坷,一個投江而死,一個被反臣所害,在他們的作品中,又有悲愁的成分,相比之下,盧照鄰死在不堪命運折磨而自殺,顏真卿死在忠君報國而遇害。不敢說孰重孰輕,己以為更以魯公為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辣燙的做法和蘸料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