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都差不多,按《明史·禮志八》中的排序:
冊儀上王妃同太子妃,公主略同太子妃,所以應該是差不多的。
《明史·輿服志二》:
冠服上也是皇妃“俱同”太子妃,“制同”親王妃同公主,有點差別的就是公主冠服少塊玉
所以實際地位是差不多的,硬要比那就是親王妃略高公主那麼一丟丟,畢竟公主都是在親王妃的基礎上“略同”、“惟不用圭”。
《明史·公主列傳》:
至於長公主、大長公主,明朝是皇帝姑姑大長、姐妹長,女兒公主,所以在大明的三公主是位次親王妃一些的,而三公主的排序又依次為大長、長、公。因為其原文中已經提到了,長公主實為公主“進封”而來。
而《新華字典》中對“進封”的釋義為:
所以明顯,雖然三公主禮制輿服用的都是同一套內容,但實際的尊號地位上是有明顯差距的。
而唐朝則稍有不同,《新唐書·百官志一》:
《新唐書·諸帝公主傳》: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等同王而高於王妃。
========================
一點題外話,明朝公主的地位都還是比較高的,即使出嫁了,在夫家也是以君儀自處,公公婆婆都是要行君臣之禮的,而駙馬在禮節上,更是呈侍奉之姿,低公主一等了,男尊女卑這一條古代陋習在這裡還真沒有體現出來;
《明史·禮志九》:
應該都差不多,按《明史·禮志八》中的排序:
○冊皇后儀 冊妃之儀○冊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儀○冊親王及王妃儀○冊公主儀冊王妃與冊太子妃儀同。使者至華蓋殿,公主拜受,其儀略與冊太子妃同。凡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冊儀上王妃同太子妃,公主略同太子妃,所以應該是差不多的。
《明史·輿服志二》:
皇太子妃冠服:洪武三年定,禮服與皇妃同。親王妃冠服:受冊、助祭、朝會服禮服。洪武三年定九翬四鳳冠。永樂三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同東宮妃,第金事件減一,玉綬花,彖寶相花文。公主冠服,與親王妃同,惟不用圭。冠服上也是皇妃“俱同”太子妃,“制同”親王妃同公主,有點差別的就是公主冠服少塊玉
所以實際地位是差不多的,硬要比那就是親王妃略高公主那麼一丟丟,畢竟公主都是在親王妃的基礎上“略同”、“惟不用圭”。
《明史·公主列傳》:
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十二月進封公主為寧國長公主。至於長公主、大長公主,明朝是皇帝姑姑大長、姐妹長,女兒公主,所以在大明的三公主是位次親王妃一些的,而三公主的排序又依次為大長、長、公。因為其原文中已經提到了,長公主實為公主“進封”而來。
而《新華字典》中對“進封”的釋義為:
進授官職,加封名號。所以明顯,雖然三公主禮制輿服用的都是同一套內容,但實際的尊號地位上是有明顯差距的。
而唐朝則稍有不同,《新唐書·百官志一》: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皇姑為大長公主,正一品;姊妹為長公主,女為公主,皆視一品;《新唐書·諸帝公主傳》:
永淳之前,親王食實戶八百,增至千輒止;公主不過三百,而主獨加戶五十。及聖歷時,進及三千戶。預誅二張功,增號鎮國,與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家女皆食實封。主與相王衛王成王、長寧安樂二公主給衛士,環第十步一區,持兵呵衛,僣肖宮省。神龍時,與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凡七公主,皆開府置官屬,視親王。安樂戶至三千,長寧二千五百,府不置長史。宜城、定安非韋后所生,戶止二千。主三子:崇簡、崇敏、崇行,皆拜三品。開元新制:長公主封戶二千,帝妹戶千,率以三丁為限;皇子王戶二千,主半之。左右以為薄。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等同王而高於王妃。
========================
一點題外話,明朝公主的地位都還是比較高的,即使出嫁了,在夫家也是以君儀自處,公公婆婆都是要行君臣之禮的,而駙馬在禮節上,更是呈侍奉之姿,低公主一等了,男尊女卑這一條古代陋習在這裡還真沒有體現出來;
《明史·禮志九》:
○公主婚禮嘉靖二年,工科給事中安磐等言:「駙馬見公主,行四拜禮,公主坐受二拜。雖貴賤本殊,而夫婦分定,於禮不安。」不聽。始視膳於公主前,公主飲食於上,駙馬侍立於旁,過此,方議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