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放棄了,是地位降低了。
以前是小米硬體“鐵人三項”之一,而現在路由器業務對小米來而言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隨著小米架構調整,路由器業務也被調整了。
首先是小米路由器自身的問題。無線路由器最重要的是穩定,偏偏小米路由器不那麼“穩定”。做路由器容易,想做好卻很難不容易。而且由於路由器的特殊屬性,小米很難把手機上的成功複製到路由器上。小米麵向的使用者首先就是發燒友使用者,這東西不同於手機系統體驗,系統有小bug,勉強能接受,但網路一旦出問題這會影響整體裝置體驗。網際網路對生活而言就像水和電,變壓器三天兩頭出問題,誰接受得了?原本無線路由器是最不應該講價效比的產品,甚至也不需要經常升級韌體。小米偏偏走了價效比路線。成了硬體勉勉強強,軟體最佳化很差的典型。
這是一款連小米自家人都信不過的產品系列。
其次市場競爭激烈,路由器市場已經變成一片紅海。小米低價競爭不過百元以下的普聯絡路由器,相比小米而言,這些低端路由器偷工減料的厲害,但是一般家庭可以用好多年,他們並沒有那麼強的”換機“需求,差點就差點了。對遊戲發燒友等重度使用者,小米路由器又不如華碩、網件等高階路由。如果要投入高額研發成本,又會與小米高性價比的策略相違背,不值。
最重要的是三大運營商開始插手,為了方便家庭接入IPTV和網際網路,三大運營商直接向用戶推出光貓路由一體機,工作人員上門幫你搞定,我們這邊光貓一體機甚至不允許使用者私自改動,只給你留wifi上網賬戶和密碼,如果未來封掉有線埠也是輕而易舉。不但降低了門檻未來還有壟斷的可能。這種光貓路由一體機損耗低,效能上已經能滿足一般家庭的需要,有些運營商所使用的個別型號在網速和穩定性好於幾十塊錢的低端路由器。尤其老年人群體,他們沒有那麼強的需求,他們也不懂網路好壞,就是上上微信,看看影片,不是佈局覆蓋問題完全沒必要再花錢購買。
在推出路由器之初,小米路由旨在充當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但是小米存在“控制中心”之爭。這個“控制中心”到底是路由器還是手機或者電視,一直沒搞明白。 後來手機上的米家app火了,再後來一個整合“小愛同學”的模組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基於IoT平臺的智慧家居本身應該是去中心化的。 部分第二代的米家裝置僅藉助臨近的智慧裝置就可以完成聯網和資料上傳,透過感測器反饋就可以完成該做的事。智慧家居平臺是無形的,並不由路由器或者單個的智慧家居硬體承載。
小米路由器加還打造了家庭儲存中心,功能類似於NAS, 加入了硬碟,路由器也因此有了很多新玩法。只是對小米使用者群體而言,價格偏高,需求偏小眾。
小米路由器找不到明晰的盈利模式,而且利潤應該也不太高,定位造成了這種尷尬現狀。實力又不比華為等做通訊硬體的廠商。相比手機、電視以及筆記本業務,小米路由器的存在感要弱很多,路由器需要用實力說話,做好了不一定收穫利潤,做不好會連累到產品線和口碑,戰略調整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小米路由器不會放棄,無線路由器的連線屬性沒有改變,隨著小米IoT平臺的壯大,網路方面小米路由器還是有一定的想象空間,何況小米手下還有迅雷。小米真的是沒能力做的好路由器嗎,並不是!跑路的斐訊都比小米路由器做的優秀,至少還可以刷機,說到底小米根本不想安份的做個純粹的路由器。
不是放棄了,是地位降低了。
以前是小米硬體“鐵人三項”之一,而現在路由器業務對小米來而言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隨著小米架構調整,路由器業務也被調整了。
首先是小米路由器自身的問題。無線路由器最重要的是穩定,偏偏小米路由器不那麼“穩定”。做路由器容易,想做好卻很難不容易。而且由於路由器的特殊屬性,小米很難把手機上的成功複製到路由器上。小米麵向的使用者首先就是發燒友使用者,這東西不同於手機系統體驗,系統有小bug,勉強能接受,但網路一旦出問題這會影響整體裝置體驗。網際網路對生活而言就像水和電,變壓器三天兩頭出問題,誰接受得了?原本無線路由器是最不應該講價效比的產品,甚至也不需要經常升級韌體。小米偏偏走了價效比路線。成了硬體勉勉強強,軟體最佳化很差的典型。
這是一款連小米自家人都信不過的產品系列。
其次市場競爭激烈,路由器市場已經變成一片紅海。小米低價競爭不過百元以下的普聯絡路由器,相比小米而言,這些低端路由器偷工減料的厲害,但是一般家庭可以用好多年,他們並沒有那麼強的”換機“需求,差點就差點了。對遊戲發燒友等重度使用者,小米路由器又不如華碩、網件等高階路由。如果要投入高額研發成本,又會與小米高性價比的策略相違背,不值。
最重要的是三大運營商開始插手,為了方便家庭接入IPTV和網際網路,三大運營商直接向用戶推出光貓路由一體機,工作人員上門幫你搞定,我們這邊光貓一體機甚至不允許使用者私自改動,只給你留wifi上網賬戶和密碼,如果未來封掉有線埠也是輕而易舉。不但降低了門檻未來還有壟斷的可能。這種光貓路由一體機損耗低,效能上已經能滿足一般家庭的需要,有些運營商所使用的個別型號在網速和穩定性好於幾十塊錢的低端路由器。尤其老年人群體,他們沒有那麼強的需求,他們也不懂網路好壞,就是上上微信,看看影片,不是佈局覆蓋問題完全沒必要再花錢購買。
在推出路由器之初,小米路由旨在充當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但是小米存在“控制中心”之爭。這個“控制中心”到底是路由器還是手機或者電視,一直沒搞明白。 後來手機上的米家app火了,再後來一個整合“小愛同學”的模組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基於IoT平臺的智慧家居本身應該是去中心化的。 部分第二代的米家裝置僅藉助臨近的智慧裝置就可以完成聯網和資料上傳,透過感測器反饋就可以完成該做的事。智慧家居平臺是無形的,並不由路由器或者單個的智慧家居硬體承載。
小米路由器加還打造了家庭儲存中心,功能類似於NAS, 加入了硬碟,路由器也因此有了很多新玩法。只是對小米使用者群體而言,價格偏高,需求偏小眾。
小米路由器找不到明晰的盈利模式,而且利潤應該也不太高,定位造成了這種尷尬現狀。實力又不比華為等做通訊硬體的廠商。相比手機、電視以及筆記本業務,小米路由器的存在感要弱很多,路由器需要用實力說話,做好了不一定收穫利潤,做不好會連累到產品線和口碑,戰略調整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小米路由器不會放棄,無線路由器的連線屬性沒有改變,隨著小米IoT平臺的壯大,網路方面小米路由器還是有一定的想象空間,何況小米手下還有迅雷。小米真的是沒能力做的好路由器嗎,並不是!跑路的斐訊都比小米路由器做的優秀,至少還可以刷機,說到底小米根本不想安份的做個純粹的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