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首先,桃花源是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化的生活境界,作者不願讓世人俗客打擾、破壞其境界的完美,凡是有意闖入桃花源且不能解其真善美者,當然是痴心妄想的“愚人”。在作者看來,這種境界是普通人所追求不到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桃花源詩》中的這句話,用反問語氣,就明確、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清高和對“漁人”這樣的根本不懂得珍惜、追求這種融自然與精神於一體的美好生活境界的俗人的蔑視。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希望自己能夠進入那樣的生活境界中去。在作者看來,只有那些品質高尚的先賢聖達,才能引導自己達到理想的極境,找到精神的知音和淨土。像“漁人”這樣的凡夫俗子,太守那樣的官場政客肯定得不到,即使是劉子驥那樣的高尚之士也難以覓得。而貧窮的生活使自己時有“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的出仕之心,“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的為官之苦又使他產生歸隱之意,在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現實生活中,作者感到即使是自己要想尋找到桃花源那樣的生活境界也是艱難的。因此從另一個側面看,自己希望像那個漁人一樣得到桃源勝境,又何嘗不是愚蠢的呢?所以說“漁人”設計既是作者對世人俗客的嘲弄,在深層意義上也是對自己追求桃花源那種生活境界的自嘲。

    其次,表明作者對“漁人”這樣背信棄義、虛偽奸詐之徒的鄙視。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歸園田居》),不喜歡媚世求俗;與人交往講究真誠,親戚朋友知道他雖然家庭貧困,但愛喝酒,有時就備酒請他,他“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這樣喝了酒走人連招呼也不打也不會生氣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彼此才談得來,這些“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能與他一起讀書、討論問題的人才是值得互相敬重的;對不瞭解、有所求而接近自己的人他嗤之以鼻,時已為官的顏廷之,曾主動上門拜見他,並送給他一大筆錢,因為不瞭解他,不知其目的,陶淵明就不予理睬,後來彼此熟了,知道都是性情中人,才接受了他饋贈的“二萬錢”,並把錢統統送到酒肆裡去,預付飲酒之資,“稍就取酒”。其直率真淳的性格,對“漁人”這樣的名利之徒當然不屑一顧。

    第三,在陶淵明的思想中,他最痛恨的就是阿附權貴之人。他曾把“官場”比作“樊籠”,把為官時的自己比喻為“羈鳥”,以至於僅僅因為不願見督郵就憤而辭官,並說我豈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可“漁人”竟為一己之私,不惜出賣熱情招待自己的“村中人”,急急忙忙去告訴太守,並且為其帶路,這種趨炎附勢之徒,作者是最瞧不起的,所以作者毫不留情地借“漁人”之諧音嘲諷了求官媚俗之徒的“愚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6天的小奶狗能洗洗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