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步蛇366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

    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

    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云:“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那“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寫的就是女子對月穿針的細節動作。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光線不亮,針有七眼,要把綵線飛快地穿過去,豈是容易之事?

    所以,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描寫比賽穿針的女子心理說:“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線沒有穿準,怪月色昏暗,線頭散開了,怪夜風太大,心理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可見古代女子對“七夕穿針”的重視——在這方面的爭強好勝,正因為這是女子的立身根本之一。

    南朝梁柳惲的《七夕穿針》詩別具一格的。詩云“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這就將單純的穿針娛樂變為實際的裁衣寄遠,於是民俗與社會問題渾融泱洽,天衣無縫。宋代柳永《二郎神》“運巧思,穿針樓上女”。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以乞巧。”作者將七夕望月穿針與定情私語綰合一起,又表現了節序的特定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軟為何開源Outlook for iOS的黑暗模式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