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14484852628

    這是肖邦非常驚人的作品,四首短短的作品包含了太深刻複雜的愛與恨,不清楚敘事曲對於肖邦意味著什麼,在這四首曲目裡,能聽到從未有過的悲壯,大師把一種特殊的感情,或者說回憶,直衝進這四首曲目裡,敘事性,畫面感極強,我每次聽到,總會想起很多,這是可以讓你落淚的音樂。----------------轉自網路---------------g小調第一敘事曲Op.23    有人認為這首敘事曲是取材於密茨凱維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認為應是密茨凱維茨的史詩劇作《康拉德·華倫洛德》。這部敘事詩劇寫11世紀立陶宛被日爾曼騎士兵團所滅,立陶宛後裔華倫洛德被敵俘虜,並被撫養成人,受到敵方重用。立陶宛老人喬裝成唱詩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華倫洛德。透過反覆啟發教育,終於使華倫洛德醒悟,立志犧牲個人為祖國效力,最後終於使立陶宛人得勝,而華倫洛德卻被敵人處死。  在這首敘事曲中肖邦概括了這個故事的精神並具有史詩般的氣概,但沒有寫實性的描寫。樂曲的序奏具有敘事詩的意境,就像是立陶宛老人在撥動琴絃邊敘述邊唱歌,以啟發華倫洛德的愛國意識,樂曲的最後彷彿是在描寫華倫洛德慷慨就義,以個人的犧牲換取祖國的勝利。舒曼十分推崇這首曲子,他說這首樂曲“是肖邦最粗獷而又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   樂曲採用自由奏鳴曲式寫成。具有莊重的宣敘調特點的8小節序奏之後,出現了安詳而略帶憂慮的第一主題,老人開始回憶和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第二主題是舒展明朗的,使人感受到華倫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後的感慨之情。這兩個主題在展開部構成了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效果,第一主題不斷地增強悲劇色彩,第二主題則發展成具有英雄氣概的主題,以至在第二主題再現時,絕然不同於呈示部那抒情溫柔的形象,已成長為成熟的、誓為祖國雪恥的英雄形象了。樂曲的尾聲將全曲的情緒再一次推向高潮。結尾是悲壯的,象徵著華倫洛德為國壯烈捐軀的英雄氣概。F大調第二敘事曲Op.38  肖邦曾說,當他要寫這首敘事曲時,是受密茨凱維茨的長詩《斯維臺茨湖》的感動。那首長詩也是寫立陶宛古代的愛國故事,大意是:立陶宛遭到異族侵略,青年人都去前方作戰了,當留在城裡的老幼婦孺聽到敵人已迫近城門時,他們無力抵抗,只得乞求上蒼,寧可讓洪水淹沒城市,與敵人同歸於盡。果然,奇蹟出現了,城市變成了一片湖泊。經過許多世代以後,立陶宛後裔漫步湖畔,探尋著這古代傳說的遺蹟。突然,有水仙從湖底浮起,向人們講述了這個故事,然後又潛身返回湖底。  同樣,肖邦這首敘事曲也並非是對這首長詩的具體描述。它由平靜、優美的抒情樂段和暴風驟雨般的戲劇性樂段交織構成,我們只能根據它特定的音樂形象和情緒氣氛,對密茨凱維茨的長詩進行一定的聯想。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Op.47   舒曼曾解釋這首樂曲說:“這首敘事曲的形式、特徵與肖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應該說是屬於最具有獨創性的創作。”這首敘事曲不像前兩首有那樣激烈的戲劇性,而僅有一定的敘事性和抒情性。也有人認為它與密茨凱維茨的另一首寫斯維臺茨湖的長詩有關,這首長詩是敘述對愛情不忠誠的人終遭報應的民間傳說故事,但至今無法確認兩者的聯絡。  樂曲開頭的兩個主題的對比性質與第一敘事曲接近,但出現於敘事性的第一主題之後的舞曲性質的第二主題,有如一幅獨立的畫面,使其具有中間插部的性質。第三主題實質上是第二主題及其移調再現之間的間奏部分,但它具有主題的功能。f小調第四敘事曲Op.52  這首敘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發,沒有較為具體的標題性。在結構上採用了奏鳴曲式與變奏相結合的方法。在這裡,具有憂鬱和幻想氣質的抒情、敘事性的主部主題透過變奏發展加強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陳述時,性格上起了變化,變得充滿了悲劇性的熱情,而在再現部中最後一次陳述時,活躍而緊張的運動帶來了驚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則用了和聲變奏手法,是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題獲得了色彩的變化。

  • 2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據說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是肖邦最好的朋友因肺病死在了肖邦懷中 而他本人也患有肺病 因此作品有濃郁的死亡色彩 同第一敘事曲有相仿之處 很悽美

    《第四敘事曲》,一般並不認為和密茨凱維支的某一具體作品有所聯絡,只有少數人認為是受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三個佈德力斯》的影響而寫的。肖邦四首敘事曲採用了混合曲式結構,他把奏嗚原則、變奏原則和迴旋原則結合起來,運用到鋼琴敘事曲這一新的體裁和新的創作內容中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一位Lolita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