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月與九月
-
2 # 瓕盫i䯂䶫灪麣纞虋讟
關於學習、學有所成的名人事例:
牛角掛書
唐代李密聽說包愷在緱山,前往拜訪。他騎著牛,在牛角上掛上一卷《漢書》,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在路上見到他,拉著馬韁繩從後面跟著他,說:“什麼書讓你勤奮到這種地步?”李密說是《項羽傳》。楊素於是與李密談論,認為他是奇才(見《新唐書·李密傳》)。後來用“牛角掛書”比喻勤奮讀書。
囊螢映雪
這是由兩個故事組成的典故。囊螢:用袋子裝螢火蟲;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裡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間讀書。
車胤勤奮讀書,手不釋卷,博學多才,但其家境貧寒,用不起燈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幾十個螢火蟲,用它們發出的光照著讀書,夜以繼日(見《晉書·車胤傳》)。
南朝梁孫康家貧,無錢買燈燭,晚上常映著雪光讀書。後人常把“囊螢映雪”兩個典故作為勤學的典範。
鑿壁借光
漢代匡衡勤奮讀書而沒有燈燭,鄰居有燭光,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一小洞,就著隔壁透進來的光讀書(載《西京雜記》)。後人就用“鑿壁借光”來形容勤學苦讀。
韋編三絕
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三:概數,指多次;絕:斷。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解說《周易》的《易傳》。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簡冊的繩子多次斷開(見《史記·孔子世家》)。後泛用以形容勤奮讀書。
刺股懸梁
蘇秦,東周洛陽人。他到齊國,跟鬼谷子學縱橫之術,學成後去遊說秦王,上書十次,不被所用,帶去的資金用完了,非常狼狽地回到家裡,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聽後感到慚愧而暗自傷心,於是發憤讀書,讀得睏倦了,就用錐子刺一下大腿,驚醒之後接著再讀,最終做了六國的宰相,成為六國的合縱長。後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讀。
漢朝孫敬讀書睏倦時,將頭髮用繩子拴在樑上,一打盹就能驚醒,終於成為當代大儒。後就用“刺股懸梁”比喻刻苦自學。
目不窺園
此典故是說無暇觀看園中景色,形容埋頭讀書、專心治學。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無暇看園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見《漢書·董仲舒傳》)。後來用以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回覆列表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囊螢映雪: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 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