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童及青少年素質教育
-
2 # 難信易行
擁有什麼,都不如擁有健康和好後代。只有上代心身健康,才能生出健康的下代。現在的人,心身比以前更健康嗎?!現在學校教育教了什麼?!?知識傳輸所。其它的信仰丶道德丶愛國情懷丶體丶美丶勞丶養生保健有嗎?!?!?!
-
3 # 初九談教育
民國時期格致學即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學”或“格致學”就是“physics”的早期漢語意譯。這兩種譯法是“格物致知”一詞兩種形式的縮寫。“格物致知”一詞源於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的思想。
1900年以前,中國譯述西方物理學著作沒有采用“物理學”的譯法,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如1879年美華人林樂知將羅斯古編寫的一本物理書翻譯成漢語並命名為《格致啟蒙》,其中第二卷為格物學;188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丁韙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來中國傳教,接觸中國古代文明後曾提出“丁韙良猜測”:中國的“元氣說”曾影響過笛卡爾提出“以太”漩渦說)也將一本物理書譯為漢語,名字為《格物測算》.另外,國內1886年有譯著《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門》出版。
洋務運動時期新設的20 多所洋務學堂都開設了自然科學的課程,也創辦有《格致彙編》等雜誌,雖然沒有形成氣候,構建為一個新的學科,但打開了“格致學”紮根中國的通道。辛亥革命時期,一些有見識的學者如蔡元培、王國維等都一致同意把格致學改稱理學,這相對科學,更易為社會所接受,客觀上促進了自然科學的傳播。
2002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仍有學者認為將“physics”譯為“物理”不如譯為“格物”或“格致”更符合漢語文化.但是“物理學”一詞畢竟被華人所逐漸接受,1902年京師大學堂在格致科下設物理學課目,1912年改格致科為理科,下設物理門.同年金陵大學設物理學課目,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陳幌編寫的《物理學》,這是第一本華人命名為《物理學》的“physics”著作。可見中國用“物理學”譯“physics”還是較晚的。
回覆列表
格致,清朝末年講西學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總稱。
近代中國開始洋務運動之後,西方科學大規模傳入中國,在西式學堂開設的課程中出現了格致。
格致相當於科學課,專門教授近代自然科學,主要是物理學和化學。因為自然科學透過實驗手段取得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這個方法和中國古代哲學的格致很類似,所以清末把科學課取名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