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維準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心目中的國際史學大師。

    我在前面回答者的基礎上補充一位。

    因為曾經在德國學習,特別推薦一位德國的國際史大家,也就是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

    蘭克被國務院參事時殷弘先生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他主張基於客觀檔案材料來研究歷史,也被成為“近代史學之父”或“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他的史學主張被稱為史學界中的蘭克史學。

    蘭克生於1795年,卒於1886年。其第一部著作是《拉丁與日耳曼諸民族史》,成書於1824年,然後他就成為了德國柏林大學的教授,他從1832年還擔任過四年的德國著名的《歷史-政治雜誌》主編,在此期間,其《教皇史》一炮打響,直接奠定了其德國曆史學界扛鼎者的地位。

    蘭克人生最後七年寫了一部《世界史:從最古老的種族到前現代過渡時期的西方歷史》,不過他只寫到德皇奧托一世便過世了,其助手補充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與以前的著作不一樣,蘭克並未停留在“民族歷史”尚,而是試圖以理解“普遍歷史”為最終目的,將個體事件和孤立事件放到整體背景和普遍聯絡中進行分析,展現了其對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的一貫重視。從國際政治視角來看,蘭克總結了均勢理論的自動因果機制。

    當然,對於蘭克的批評也不少,比如說,黑格爾曾經譏諷蘭克為“平庸的歷史學家”,因為他拒絕接受哲學凌駕於歷史之上。此外,其所謂的世界史,實際上只是歐洲史,儘管其歐洲是一個觀念上的歐洲,不等於地理意義的歐洲。

    瞭解蘭克的話,可以看一下:【美】費利克斯·吉爾伯特著,劉君翻譯的《歷史學:政治還是文化——對蘭克和布克哈特的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 2 # hording

    幾位達人推薦的國際史學大師,不論是布羅代爾、湯因比、還是邁內克,亦或是蘭克,都是大牛啊。

    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漢姆雷特,所以這裡我也幫忙補充一下,說一下除了各位推薦的幾位大牛外,個人覺得可以稱得上大師的不那麼典型的國際歷史學家吧。

    《脆弱的平衡:歐洲四個世紀的權勢鬥爭》

    路德維希·德約(Ludwig Dehio,1888-1963)

    二十世紀前期德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國際關係史學家,也是少數在英語世界中享有很高學術聲望的德國史學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均勢抑或霸權(Gleichgewicht oder Hegemonie : Betrachtungen über ein Grundproblem der neueren Staatengeschichte)》(英譯本於1962年出版,書名改為The Precarious Balance: Four Centuries of the European Power Struggle,有中譯本,中譯本名為《脆弱的平衡:歐洲四個世紀的權勢鬥爭》)是蘭克以後在歐洲均勢機理方面最具有創新性的成果。這本書從海權對陸權、歐洲均勢對海外優勢、傳統中等列強對側翼超級大國,分析了四個世紀的現代歐洲國際權勢鬥爭,傑弗裡·巴勒克拉夫、保羅·肯尼迪和喬治·莫德爾斯基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德約與蘭克的差別,在於德約的全球眼界不同於蘭克的Continental眼界。

    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1945-)

    出生於英國,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重點研究和講授當代戰略和國際關係。他的代表作為《大國的興衰》,這部專著從全球角度出發,系統論述了近五百年來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發展演變,將經濟史與軍事史結合,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另外,肯尼迪還對英國皇家海軍史、英德關係、太平洋戰爭、大國戰略等方面還進行了系統研究。

    弗里德里希·邁內克(Friedrich Meinecke)

    另外,邁內克(Friedrich Meinecke)個人很喜歡他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尤其是他對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的概括:美德、命運與必需,太契合馬基雅維利了!

    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

    而蘭克,作為現代史學奠基人,這裡我想在前面的達人的回答基礎上再說一句,那就是蘭克的《論列強》集中體現了蘭克的國際政治觀,認為均勢是推動歐洲國際政治變遷的多元發展,同時均勢也制約著列強之間力量消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乾麵正宗做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