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71772773450

    一、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和實踐要求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抓住主要矛盾帶動全域性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論。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根本性變化,使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經不能對其進行準確反映,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黨的十九大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指明瞭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準確的認識前提。

    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均居世界第二位,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分別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遙遙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大量過剩。這說明,中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再講“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實際。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

    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愛好者經常說的“感覺來了”是指哪些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