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還東國

    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自然界透過下雨的方式把魚弄到封閉的水體,例如在澳洲,紐西蘭,英國,緬甸,宏都拉斯,印度都有發生“魚雨”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龍捲風經過湖泊或海洋把其中的魚兒也捲到天上,最終和雨水一起落入地表,如果足夠幸運落入高山水池,魚自然就來了。

    當然“魚雨”無法解釋所有高山封閉水體出現魚類的現象,畢竟發生“魚雨”的地方一般是海洋國家或靠近大湖泊的地區。

    直接傳播魚不夠普遍,利用風和鳥類傳播魚卵可能是魚類傳播最普遍的方式了。這有點像植物為了繁殖一樣,也經常利用動物和風把種子傳播到遠方。普通的魚卵直徑一般1.5毫米左右,有些魚卵更小到0.1毫米,比沙子還細。所以魚卵風一吹就上天,並可輕鬆附著在鳥類的羽毛和腳上。當風中的魚卵隨雨水落入高山水池,鳥類途徑水池休息時,就把魚卵傳播到了高山水池了,進而孵化出魚。

    所以不僅高山水池會有魚長出來,有些低窪死水池也會魚長出來,就看這些水體適不適合孵化魚卵了,例如剛噴發形成的火山湖,由於礦物質含量太高不適合生命生長,一開始並不會有魚,但當火山湖穩定之後,魚自然也會長出來。下圖為硫化的火山湖,就不適合魚類的存在。

  • 2 # 地理那些事

    位於高山上的水池,時間一久就會出現魚類,這是為何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也來引入一個問題:為何地裡的雜草除得非很乾淨為何第二年還會冒出很多雜草來,即便新開闢出的耕地,也還是會有雜草出現呢?

    其實這個兩個問題的核心就是與“千年草籽,萬年魚籽”有著直接的關係。下面跟著小地來了解一下吧。

    在課堂上,我們學到了種子的萌發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種子萌發的內因是種子必須是活的並且胚珠經過傳粉受精形成,外因則是包括適宜的溫度、氧氣、水分等,只有當這些條件同時具備時,種子才能正常的發芽。

    與種子的萌發條件基本相似,魚卵的孵化同樣需要受精卵(如同雞蛋的種蛋),但是對水溫、水質、含氧量以及餌料要求相對較為苛刻,一般而言水溫需要在15~25度比較適宜,溫度過低很難達到孵化的溫度環境,而溫度過高則容易破壞魚卵內部組織。

    就正常情況而言,從魚產卵再到魚卵孵化整個過程都從未離開過水,無論是作為四大家魚的青魚、草魚(鯇魚)、白鰱(鰱魚)、胖頭魚(鱅魚),還是洄游魚類的大馬哈魚、金槍魚、沙丁魚等,要麼棲息水域與產卵水域相同,還麼就會順水而上到另外一片區域產卵。

    如果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每年的春末夏初,經常會看到魚兒在水面活動的現象,除了靠近水面一層水的含氧量高以外,大部分魚是為了產卵,這些魚或跳躍或尾部打水等,甚至有些魚為了“扳子”跳到了岸邊上成為了鳥的食物。

    非正常情況下的魚種的傳播就有些讓人驚訝,讓人無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大到江河的改道、湖泊的乾涸,小到鳥類的捕食、螞蟻搬家、老鼠藏食等等,再在風吹雨淋的作用下都有可能成為魚種從一個地方被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因為魚籽在離開水源之後其表面有一次膜能有效保護內部胚胎免受外部環境的破壞。

    因此高山上水池裡的魚很有可能是動物搬來的,或者是風吹來的,亦有可能是水流衝進去的,而如果水裡沒有魚種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出現魚的。

  • 3 # 科學黑洞

    雖然沒有民間諺語說的那麼誇張,但也足以看出來魚卵可以儲存的時間有多長。魚卵非常小直徑不到一毫米,機械的行為很難破壞它,魚卵類似於休眠一樣可以長時間的儲存在淤泥中,當有水的時候各項指標例如溫度等都適宜,最終就可能變成魚類。

    同時魚卵也可以透過一些動物的攜帶來到新的地方,這跟一些植物需要透過動物的攜帶來傳播繁衍比較類似,因為有水就會吸引來動物,尤其是一些水鳥等最容易攜帶魚卵到新的水池。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新池塘的水源可能就直接帶來了魚卵經過一段時間後新池塘就有了魚類。這種說法可以很好地解釋高山上的湖泊和火山口裡的湖泊為什麼都有魚的存在。

    所以說“原本無魚的高山水池,時間一久就會出現魚類”原因很簡單明瞭,就是因為外原導致魚卵的到來,最終變成魚類。因為短時間內要想“無中生有”或者簡單的說“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繼而演化出魚類生命”這種就是不可能的。地球經過數十億年的積累才完成了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生命的轉換過程,這個過程異常的漫長三五年的時間是萬萬不能的。

  • 4 # 1930M雲開日出

    高山水池中出現魚類,(包括以前開挖的人工湖)飛禽走獸功不可沒,它們在捕食魚類及其他動物時,“狼呑虎咽”將各種消化不了的東西也一拼吃了下去(包括一些帶有保護膜的魚卵),然後隨糞便又排出體外,隨後又是風吹日曬雨淋,無形之中將一些魚卵飄散到各地,這些“頑強”的“種子”一旦有了適合環境便孵化成魚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