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坊
-
2 # 程式媛丶米兒
那就得看播放量啊.50年前,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跟現在有天壤之別,而且也沒有足夠多的資料儲存空間,因此,50年前基本上不存在用大資料來判斷一首歌的流行程度。當然,在2019年的今天,基於網際網路採集相關資料,並透過大資料技術很容易判斷和預測一首歌的流行程度,這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非常先進的、智慧化的評價方法。
-
3 # 蔣國皖筆名痕玉
50年前如何用“大資料”來判斷歌曲的流行程度?在回答您的提出問題前你應該先告訴我自己目前的實在年齡,如果您目前剛好是50歲或低於這歲數,也許我給您說出對此問題的看法不會使您很滿意。在此,我並非以齡高歲長自居,因為在五六十年代,人們還處在十分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然為了實現理想創就更美好的生活,人們卻有種敢於天地斗的拼搏、不怕自我犧牲的奮鬥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全華人民才能團結一心,緊跟黨中央不斷克服困難奮鬥發展。因此,那時的歌曲,在各地的流傳大都也是歌頌黨的好領導及其人們敢於鬥天鬥地的精神,那個年代的歌曲,深深地烙在我們這些老年人的心中,直至現在都不會忘記每支歌曲的調門上詞句。這些歌曲若同現在比較,現行歌曲是無法達到如此的水平的。因為現流行歌曲不見得在百姓中每個人都會唱,都會記住這歌的聲調與詞句。不信,大家可以實地調研一下,即是現時代的廣場舞曲,人們也不一定全會唱,這些僅適哪些愛好歌舞或無事鍛煉身體的人們;絕不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種鼓舞人們鬥志或讚頌黨的領導政策,歌頌好人好事之類的歌曲。比如抗美援朝時的(一條大河波浪寬)、(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兒歌)、還有剛解放初期的(祖國頌)……等歌。至於什麼資料我真還不想研究,我只注意什麼樣的歌能在百姓中流傳越廣、唱得年代越久,甚至世世代代都記得住、都會唱這才是好歌曲,這才是真實的資料……不知大家是否也有如感覺?
-
4 # 光輝181344321
50年前那就是1969年,文革時期。最廣泛的宣傳方式就是單位的大喇叭跟收音機了。也沒有專門的資料。只要這兩個媒體經常播放,那就一定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紅歌了。
-
5 # 狂瀾綜合自媒體
數字音樂時代更需要“資料”說話!近十年以來,音樂產業似乎是一門只靠人的直覺而發展的行業,大多數音樂作品都是靠著莫名奇妙的直覺和預感而流行起來的。許多音樂公司的高管在聽到一首歌曲的時候便靠著這種直覺來判斷這首歌曲能不能紅,並竭力地將他們認為有潛力的歌曲推給市場和大眾。至於市場買不買單,這可說不準了。
最近,公告牌雜誌有一篇文章分析音樂產業如何在大資料時代發揚光大的文章,我們仔細閱讀後,認為非常有借鑑意義。或許在這個時代,資料可以改變一切!包括不景氣的中國音樂市場。
實際上,資料的分析在哪個時代都有,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 Records)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用來聯絡各大獨立零售商,調查到底哪些本土藝人的唱片最暢銷。1993年,一名調查組的助理Scott Schiff發現,一支不知名樂隊的唱片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某些商店中竟賣得比一些當紅藝人還要好!儘管當時大西洋唱片公司A&R部門的高管們不喜歡這張唱片,但公司的聯合董事長Doug Morris卻非常看好這支樂隊。他不顧下屬的反對毅然簽下這支樂隊——Hootie & The Blowfish。事實證明他的判斷並沒有錯,Hootie & The Blowfish成為上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樂隊,他們在大西洋唱片所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就賣出了上千萬張,據說苛刻的樂評家們並不是因為這支樂隊在音樂上缺乏創新才去指責他們,而僅僅因為它們不是一支一夜成名的樂隊,而僅僅是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漸漸擁有超高唱片銷量的樂隊。
言歸正傳,現在,如果你還想透過聯絡零售商店來調查唱片的銷量的話,別人可能會懷疑你是從遠古時候穿越而來的。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大資料時代”的背景下,每天有眾多的資料在像Spotify和Twitter這樣的數字化平臺上產生,或者來自於各種資料分析工具。
在《公告牌》雜誌的文章中,音樂資料公司Next Big Sound的CEO兼聯合創始人Alex White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不會再採用傳統音樂產業的那種形式了” 。Next Big Sound目前透過分析Spotify和其他社交媒體上的資料為各大唱片公司和經紀人提供服務。
在“大資料時代”中,資料成為了許多音樂公司高管手中的利器。透過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他們不僅可以清楚 地瞭解到在各大流媒體服務網站上歌曲的成績,同時還能夠知道這些歌曲的主要聽
回覆列表
50年前,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跟現在有天壤之別,而且也沒有足夠多的資料儲存空間,因此,50年前基本上不存在用大資料來判斷一首歌的流行程度。當然,在2019年的今天,基於網際網路採集相關資料,並透過大資料技術很容易判斷和預測一首歌的流行程度,這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非常先進的、智慧化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