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以往觀念,人們會認為在微重力下的狹小太空艙空間中,航天食品種類會比較單調。而如今,對於宇航員在太空中一日三餐的種類及搭配,研究者都設計得非常科學。在此次載人太空飛行中,中國宇航員一日三餐的食譜都是由中國營養學家制定的,食品為各種罐頭和覆水食品,米飯、水果都以真空脫水的狀態儲存,食用前可以覆水,也可用加熱裝置加熱。在神舟5號太空艙裡,楊利偉不僅可以吃到諸如八寶飯、小月餅、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中式飯菜,餐後還可飲一杯用中藥和一些滋補品配製的飲料。
20多種食品上了“神舟”菜譜
中國“神舟”號的選單可謂豐富,品種有20種之多。當然,它們照例被特製成一塊塊的“壓縮磚”或“牙膏管”,吃的時候要兌上一定比例水,食物才能恢復原形。據說這些太空食品不僅營養豐富,早、午、晚三餐的設計非常科學,而且味道也不錯。中國設有專門科研機構研究太空食品,除了食物營養合理搭配,還根據華人的飲食特點,開發了很多具“中國特色”的太空食品。比如,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甚至還有面條。
中式西式關鍵不能到處亂飛
早期的太空食品的確有些乏味,如今已經極為豐富了,據稱國際空間站上的食物可以保證6天之內不重樣。國外宇航員一日三餐的典型食譜是:早餐有橘子汁、桃子、香腸、可可、炒雞蛋和小甜麵包;午餐有奶油蘑菇湯、火腿乾酪三明治、燜番茄、香蕉和餅乾;晚餐有蝦仁、煎牛排、嫩莖花椰菜、草莓、布丁和可可。
宇航員還可以得到自己喜愛的一些調味品,比如番茄醬、芥末和蛋黃醬,以及液態的鹽和胡椒,因為在太空中宇航員不能往食品上灑鹽或是胡椒,在失重狀態下,這些粉末會到處亂飛,有可能堵塞通風孔或者汙染裝置,也可能飛到宇航員的眼睛、嘴巴或是鼻子裡。現在太空食品通常製成剛好讓宇航員一口吃下的大小,不用擔心食物殘渣滿艙跑了。
一道太空“魚香肉絲”貴過地球上一桌大餐
宇航員的食品設計要求主要是殘渣要少,熱能要高,同時易消化。身處太空失重環境下,食物會像人一樣,到處飄來飄去,不大容易吃到嘴裡。為了方便用餐,最初美國和前蘇聯把宇航員的所有食品都製成“糊糊”,然後像牙膏一樣裝起來,吃的時候用“牙膏嘴”對著嘴裡一擠,吃起來毫無滋味可言。
別小看這些太空家常菜,它們的價格可比地球上的一桌大餐還貴。每公斤物品的發射費用約需1萬美元,而一個宇航員一天大約要吃掉1~2公斤食物,成本大約1~2萬美元。為了節約發射成本,不少太空
食品都經過了脫水處理。一個水靈靈的菠蘿,脫水處理後變得像塊黃餅乾,薄薄一片。帶入太空後,在食用前再由航天員進行復水處理。這樣,不大一會兒“黃餅乾”又變成了水靈靈的菠蘿,只是吃起來味道有點怪。
經過不斷改進,現在宇航員在太空艙吃飯已經很像那麼回事了,餐具可被固定在桌面上,食物稍帶點黏性,不至於從盤子裡飛走,看起來和地球上差別不大。
航天食品靠高科技壘砌而成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中國神舟5號飛船給楊利偉所攜帶的航天食品儘可能重量輕、體積小、營養好,而且不含殘渣,如骨、刺、皮、核等,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
那麼航天食品究竟與普通食品有何不同,它又是如何完善的呢?據營養專家介紹,由於航天飛行是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這容易導致航天員骨鈣丟失、肌肉萎縮、紅細胞數量減少,因此,食品要針對失重環境可能導致的人體代謝和生理功能的改變,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包括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宇航食品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經過特殊的工藝與技術處理,每種宇航食品的成分比例、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都是經過周密計算的,因此具有特殊的味道和營養價值。
過去,宇航員們食用那些經冷凍乾燥的食物味同嚼蠟。如今,營養家們開始對其進行改良,現在的航天食品保留了色香味。例如肉湯,
經過過濾先在-40℃~-50℃的低溫下冷凍,然後真空乾燥,經定量包裝後送上太空。
根據專家介紹,對於短期和中長期載人飛行,給宇航員提供的主要是攜帶式食品;對於長期載人飛行,則要用長期生物再生食品。攜帶式食品按加工型別、使用方法和具體用途則可分為覆水食品、熱穩定性食品、乾燥食品和輻射食品。覆水食品是一種低溫乾燥食品,食品乾燥後體積、質量都很小,便於攜帶。這種食品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注水閥門,食用前要先注入一定量的水;熱穩定食品是經加熱滅菌處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食品;冷凍冷藏食品是地面上凍好帶進太空的,解凍後即可食用;輻射食品是經過放射線殺菌後的食品,這 種食品不易變質。
按以往觀念,人們會認為在微重力下的狹小太空艙空間中,航天食品種類會比較單調。而如今,對於宇航員在太空中一日三餐的種類及搭配,研究者都設計得非常科學。在此次載人太空飛行中,中國宇航員一日三餐的食譜都是由中國營養學家制定的,食品為各種罐頭和覆水食品,米飯、水果都以真空脫水的狀態儲存,食用前可以覆水,也可用加熱裝置加熱。在神舟5號太空艙裡,楊利偉不僅可以吃到諸如八寶飯、小月餅、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中式飯菜,餐後還可飲一杯用中藥和一些滋補品配製的飲料。
20多種食品上了“神舟”菜譜
中國“神舟”號的選單可謂豐富,品種有20種之多。當然,它們照例被特製成一塊塊的“壓縮磚”或“牙膏管”,吃的時候要兌上一定比例水,食物才能恢復原形。據說這些太空食品不僅營養豐富,早、午、晚三餐的設計非常科學,而且味道也不錯。中國設有專門科研機構研究太空食品,除了食物營養合理搭配,還根據華人的飲食特點,開發了很多具“中國特色”的太空食品。比如,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甚至還有面條。
中式西式關鍵不能到處亂飛
早期的太空食品的確有些乏味,如今已經極為豐富了,據稱國際空間站上的食物可以保證6天之內不重樣。國外宇航員一日三餐的典型食譜是:早餐有橘子汁、桃子、香腸、可可、炒雞蛋和小甜麵包;午餐有奶油蘑菇湯、火腿乾酪三明治、燜番茄、香蕉和餅乾;晚餐有蝦仁、煎牛排、嫩莖花椰菜、草莓、布丁和可可。
宇航員還可以得到自己喜愛的一些調味品,比如番茄醬、芥末和蛋黃醬,以及液態的鹽和胡椒,因為在太空中宇航員不能往食品上灑鹽或是胡椒,在失重狀態下,這些粉末會到處亂飛,有可能堵塞通風孔或者汙染裝置,也可能飛到宇航員的眼睛、嘴巴或是鼻子裡。現在太空食品通常製成剛好讓宇航員一口吃下的大小,不用擔心食物殘渣滿艙跑了。
一道太空“魚香肉絲”貴過地球上一桌大餐
宇航員的食品設計要求主要是殘渣要少,熱能要高,同時易消化。身處太空失重環境下,食物會像人一樣,到處飄來飄去,不大容易吃到嘴裡。為了方便用餐,最初美國和前蘇聯把宇航員的所有食品都製成“糊糊”,然後像牙膏一樣裝起來,吃的時候用“牙膏嘴”對著嘴裡一擠,吃起來毫無滋味可言。
別小看這些太空家常菜,它們的價格可比地球上的一桌大餐還貴。每公斤物品的發射費用約需1萬美元,而一個宇航員一天大約要吃掉1~2公斤食物,成本大約1~2萬美元。為了節約發射成本,不少太空
食品都經過了脫水處理。一個水靈靈的菠蘿,脫水處理後變得像塊黃餅乾,薄薄一片。帶入太空後,在食用前再由航天員進行復水處理。這樣,不大一會兒“黃餅乾”又變成了水靈靈的菠蘿,只是吃起來味道有點怪。
經過不斷改進,現在宇航員在太空艙吃飯已經很像那麼回事了,餐具可被固定在桌面上,食物稍帶點黏性,不至於從盤子裡飛走,看起來和地球上差別不大。
航天食品靠高科技壘砌而成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中國神舟5號飛船給楊利偉所攜帶的航天食品儘可能重量輕、體積小、營養好,而且不含殘渣,如骨、刺、皮、核等,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
那麼航天食品究竟與普通食品有何不同,它又是如何完善的呢?據營養專家介紹,由於航天飛行是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這容易導致航天員骨鈣丟失、肌肉萎縮、紅細胞數量減少,因此,食品要針對失重環境可能導致的人體代謝和生理功能的改變,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包括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宇航食品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經過特殊的工藝與技術處理,每種宇航食品的成分比例、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都是經過周密計算的,因此具有特殊的味道和營養價值。
過去,宇航員們食用那些經冷凍乾燥的食物味同嚼蠟。如今,營養家們開始對其進行改良,現在的航天食品保留了色香味。例如肉湯,
經過過濾先在-40℃~-50℃的低溫下冷凍,然後真空乾燥,經定量包裝後送上太空。
根據專家介紹,對於短期和中長期載人飛行,給宇航員提供的主要是攜帶式食品;對於長期載人飛行,則要用長期生物再生食品。攜帶式食品按加工型別、使用方法和具體用途則可分為覆水食品、熱穩定性食品、乾燥食品和輻射食品。覆水食品是一種低溫乾燥食品,食品乾燥後體積、質量都很小,便於攜帶。這種食品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注水閥門,食用前要先注入一定量的水;熱穩定食品是經加熱滅菌處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食品;冷凍冷藏食品是地面上凍好帶進太空的,解凍後即可食用;輻射食品是經過放射線殺菌後的食品,這 種食品不易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