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與好處的同時,我們的文化也正受著外來文化的衝擊。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們的文化中,才是應對這種境況的最好方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萬戶搗衣聲”中的思念和牽掛,“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傷,還有那“燈如晝”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們的生活中已沒有這些傳統節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掛滿禮物的聖誕樹、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們是一群丟了根的人,當人們推翻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欺壓和奴役之後,他們卻心甘情願地拋棄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這種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拋棄傳統文化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也是愚蠢的。龍應臺曾說過“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個沒有自己傳統的國家,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談何生存和發展?一味地拋棄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面對外來文化還有另一種態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經閉關鎖國,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夢中。當外華人用堅船炮利使清朝被迫開啟大門時,自以為唯我獨尊的人們才發現與別人的差距有多遠。這種盲目的拒絕也是不可取的,兩種文化的相遇,雖然會經歷碰撞與磨擦,但也會擦出新的進步的事物,這樣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拒不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讓傳統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積極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傳統文化中才是應對文化衝擊的最好方法。香港、臺灣、南韓、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近幾十年來四地的經濟飛迅發展,它們受到的文化衝擊也是相當巨大的,但每當傳統節日來臨時,四地的節日氣氛都十分濃重。香港和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們都曾被外國佔領統治,在這種狀況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棄自己的傳統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失棄自己的傳統反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為什麼生活在香港和臺灣的人們能做到這點呢?我想他們是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容了那些外來文化,留下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既然在我們面前有這樣的例項,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呢?事在人為,只有每個人都這樣去做,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讓我們正確對待文化衝擊,抓住這機會,揚帆遠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門庭若市的KFC,有人嘆:“中國市場都快被外華人佔完了。”觀看著熱播的《人魚小姐》,有人想:“中國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滿街的聖誕樹,滿牆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憤慨道:“應該把西方的文化趕出我們中華的國門!”
他們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卻這樣想像:如果KFC與古色古香的茶座並街而立,如果人魚小姐能與漢武大帝共舞,如果聖誕與春節共慶,讓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滿目的中西全席顯現世人眼前,那又該多好!
是的,中與西應攜手,而非為敵。
中國的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正是這開放,讓我們民族塵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異國情調的機會。於是,各國文化蜂擁而至。人們聽的是麥克·傑克遜,看的是《大長今》,過的是聖誕節。
有人駁斥現代人崇洋。可是,如果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潑歡快的曲調中,我們領略到了熱情與活力;在大長今那異域的古樸中,我們看到了賢淑與勤奮;在感恩節等西方節日中,我們明白了對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會“崇”。
當然,中華的傳統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個無法想像的長度。五千年來,有秦皇的焚書坑儒,有漢武的罷黜百家,也有三國兩晉的血雨腥風,有五代十國的拼殺吞併,還有元、明、清幾世紀的民族統治,可是,中華文化仍舊是傳承了下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收幷蓄,獨樹一幟……這些詞語對於中華那千年歷史中流傳下的精華恐怕還是太淺薄吧。
試問,這樣的文化,怎麼能夠忘懷?不錯,外國的文化有其優點,但是,在現代人追求外國的新潮時,也不能忘卻我們的根。休閒時,不妨靠上古樸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讓充滿中國元素的水滋潤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躍動茶葉,彷彿幾經風雨,幾世浮沉的中華;不妨抬頭仰望那輪明月,學那古人問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講過的故事……
牡丹能與鬱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與聖誕樹共同生長,仙鶴能與夜鶯共同歌唱。
中國與西方,何不攜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現那文化的絕代風采!
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與好處的同時,我們的文化也正受著外來文化的衝擊。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們的文化中,才是應對這種境況的最好方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萬戶搗衣聲”中的思念和牽掛,“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傷,還有那“燈如晝”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們的生活中已沒有這些傳統節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掛滿禮物的聖誕樹、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們是一群丟了根的人,當人們推翻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欺壓和奴役之後,他們卻心甘情願地拋棄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這種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拋棄傳統文化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也是愚蠢的。龍應臺曾說過“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個沒有自己傳統的國家,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談何生存和發展?一味地拋棄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面對外來文化還有另一種態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經閉關鎖國,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夢中。當外華人用堅船炮利使清朝被迫開啟大門時,自以為唯我獨尊的人們才發現與別人的差距有多遠。這種盲目的拒絕也是不可取的,兩種文化的相遇,雖然會經歷碰撞與磨擦,但也會擦出新的進步的事物,這樣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拒不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讓傳統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積極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傳統文化中才是應對文化衝擊的最好方法。香港、臺灣、南韓、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近幾十年來四地的經濟飛迅發展,它們受到的文化衝擊也是相當巨大的,但每當傳統節日來臨時,四地的節日氣氛都十分濃重。香港和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們都曾被外國佔領統治,在這種狀況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棄自己的傳統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失棄自己的傳統反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為什麼生活在香港和臺灣的人們能做到這點呢?我想他們是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容了那些外來文化,留下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既然在我們面前有這樣的例項,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呢?事在人為,只有每個人都這樣去做,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讓我們正確對待文化衝擊,抓住這機會,揚帆遠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門庭若市的KFC,有人嘆:“中國市場都快被外華人佔完了。”觀看著熱播的《人魚小姐》,有人想:“中國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滿街的聖誕樹,滿牆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憤慨道:“應該把西方的文化趕出我們中華的國門!”
他們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卻這樣想像:如果KFC與古色古香的茶座並街而立,如果人魚小姐能與漢武大帝共舞,如果聖誕與春節共慶,讓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滿目的中西全席顯現世人眼前,那又該多好!
是的,中與西應攜手,而非為敵。
中國的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正是這開放,讓我們民族塵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異國情調的機會。於是,各國文化蜂擁而至。人們聽的是麥克·傑克遜,看的是《大長今》,過的是聖誕節。
有人駁斥現代人崇洋。可是,如果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潑歡快的曲調中,我們領略到了熱情與活力;在大長今那異域的古樸中,我們看到了賢淑與勤奮;在感恩節等西方節日中,我們明白了對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會“崇”。
當然,中華的傳統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個無法想像的長度。五千年來,有秦皇的焚書坑儒,有漢武的罷黜百家,也有三國兩晉的血雨腥風,有五代十國的拼殺吞併,還有元、明、清幾世紀的民族統治,可是,中華文化仍舊是傳承了下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收幷蓄,獨樹一幟……這些詞語對於中華那千年歷史中流傳下的精華恐怕還是太淺薄吧。
試問,這樣的文化,怎麼能夠忘懷?不錯,外國的文化有其優點,但是,在現代人追求外國的新潮時,也不能忘卻我們的根。休閒時,不妨靠上古樸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讓充滿中國元素的水滋潤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躍動茶葉,彷彿幾經風雨,幾世浮沉的中華;不妨抬頭仰望那輪明月,學那古人問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講過的故事……
牡丹能與鬱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與聖誕樹共同生長,仙鶴能與夜鶯共同歌唱。
中國與西方,何不攜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現那文化的絕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