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1、鑄鐵柔化技術:早期的鑄鐵是白口鐵,質地脆而硬,容易折斷,不耐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鐵柔化技術。它分為兩種工藝:一種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退火脫碳處理,使之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另一種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長時間高溫退火處理,使之成為黑心可鍛鑄鐵。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透過它得到的可鍛鑄鐵,既有較高的硬度,又有較好的韌性,這使生鐵廣泛用作生產工具成為可能。

    2、高爐鍊鐵技術:也叫豎爐鍊鐵技術,豎爐鍊鐵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鍊鐵方法,從上邊裝料,下部鼓風,形成爐料下降,和煤氣上升的相對運動。燃燒產生的高溫煤氣穿過料層上升把熱量傳給爐料。其中所含一氧化碳同時對氧化鐵起還原作用。這樣燃燒的熱能和化學能同時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下層的爐料被逐漸還原以至溶化,上層的爐料便從爐頂徐徐下降,爐料被預熱而能達到更高的溫度。中國是世界最早使用豎爐鍊鐵的國家。春秋末年已經使用豎爐冶鑄生鐵了,開始一般採用木炭用原料。漢代可能使用煤炭作治鐵燃料,然而用煤冶煉缺點很多,容易堵塞爐硝,並把煤中硫、磷等雜質帶入鐵中。16世紀時中國發明瞭煉焦技術,焦炭鍊鐵不僅解決了燃料問題,而且焦炭質地堅硬,可以承受較大的壓力,使爐子能夠加高、增大,產量大幅度增長。焦炭又是多孔的,有利於鍊鐵過程中化學反應進行,所以是極為理想的燃料和還原劑,自那時起一直使用至今。

    3、炒鋼技術:炒鋼因在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好像炒菜一樣而得名。 炒鋼的原料是生鐵,操作要點是把生鐵加熱到液態或半液態,利用鼓風或撒入精礦粉等方法,令矽、錳、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鋼和熟鐵的成分範圍。炒鋼的產品多是低碳鋼和熟鐵,但是如果控制得好,也可以得到中碳鋼和高碳鋼。炒鋼的優點是成分可適當控制,生產率比較高,質量也比較好。在現代,人們常把由礦石直接制鋼的工藝叫一步冶煉或直接冶煉,而把先由礦石冶煉成生鐵、然後再由生鐵鍊鋼的工藝叫兩步冶煉或間接冶煉。炒鋼的生產過程也分兩步:先煉生鐵,後鍊鋼。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說,炒鋼的出現便是兩步鍊鋼的開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古代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炒鋼冶金技術,中國在西漢早期就已發明和廣泛應用了。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發明瞭炒鋼法,在產業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淬火技術:西漢時期,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並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常用的淬冷介質有鹽水、水、礦物油、空氣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屬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

    5、低溫鍊鋼法:爐溫不超過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溫鍊鋼法,能煉出品質純良的好鋼。不過高溫煉出的鋼材較軟,易打造成形,而低溫煉出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較費人工。

    6、百鍊鋼技術:中國在春秋時就有了鍊鋼生產,而最初的鋼都是海綿鐵。鍊鋼時,把海綿鐵放入爐內,讓它在受熱中滲碳。到一定溫度後拿出來煅打,這就是最早煉成的鋼。後來人們在冶煉中發現,反覆加熱煅打的次數越多,鋼件越硬。所以,在以後的生產過程中,工匠們都有意地增加煅打加熱的反覆次數,並作為一種國家的工藝固定下來了,這就是百鍊成鋼工藝的起源。中國的百鍊鋼技術的萌芽出現在西漢時期;東漢時,百鍊鋼工藝已趨成熟,當時“煉”的工藝分為“三十煉”、“五十煉”、“百鍊”等由此也產生了“百鍊成鋼”這一成語;魏晉南北朝是百鍊鋼的鼎盛時期。百鍊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品質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

    7、灌鋼法:大約在東漢末,可能出現鍊鋼新工藝“灌鋼”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這一鍊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首先記載了灌鋼法。綦毋懷文的鍊鋼方法是:“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就是說,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含碳量2%到6.67%的稱為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一般把含碳量小於0.05%的稱為熟鐵),經過幾度熔鍊,使鐵滲碳成為鋼(含碳量0.05%到2%的稱為鋼)。由於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成為“宿鐵”。灌鋼法是中國古代鍊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百鍊法等比較,其優點是(1)生鐵作為1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2)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於脫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3)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矽、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4)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鍊,就可獲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氣施工圖中電線BV表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