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以下三個成語都能形容,而且成語故事非常生動有趣:
1、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典故】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裡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裡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裡都不方便。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牆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裡面。埋好後,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裡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於又想出 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後,出去貼在坑邊的牆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 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後,借月光,看到牆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後,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裡,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麼辦?於是,他也 靈機一動,自作聰明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 坑邊的牆角上。〔注〕: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現在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
2、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掩:遮蔽,遮蓋;盜:偷。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一葉障目: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大喜,遂於樹下仰望,欲覓螳螂伺蟬自障葉。偶見之,即緣而摘之,然不慎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乃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楚人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而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楚國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
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鬥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裡,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
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呆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呵呵,以下三個成語都能形容,而且成語故事非常生動有趣:
1、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典故】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裡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裡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裡都不方便。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牆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裡面。埋好後,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裡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於又想出 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後,出去貼在坑邊的牆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 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後,借月光,看到牆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後,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裡,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麼辦?於是,他也 靈機一動,自作聰明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 坑邊的牆角上。〔注〕: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現在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
2、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掩:遮蔽,遮蓋;盜:偷。
【典故】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一葉障目: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典故】
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大喜,遂於樹下仰望,欲覓螳螂伺蟬自障葉。偶見之,即緣而摘之,然不慎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乃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楚人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而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楚國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
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鬥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裡,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
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呆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