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敲”一詞的典故,賈島(779-843)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後來聽從韓愈勸
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覆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牆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後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還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覆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裡,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於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計程車兵見賈島這麼放肆,已經衝進了第三節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麼無緣無故衝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於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並非有意衝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就最後定下來,成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禪寺,在寺牆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後,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現早有人把“一”字改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北宋范仲淹曾寫過“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來為東漢隱士嚴子陵的祠堂作記。友人李泰伯看後,誇雲山、江水等句立意宏偉,氣勢不凡。但“德”字略顯侷促,換“風”字會更協調。范仲淹反覆吟詠,果真韻昧無窮,大喜而改之。
有一天,蘇軾被貶,王安石為其餞行。其中有一句“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蘇軾一看,心想,明顯的有錯誤嘛:明月怎麼會叫呢,黃狗再小,也不能臥在花心上啊!這與事實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陰”。後來,蘇軾得知當地有種小鳥叫明月,有一種小蟲被稱為黃犬,才知自己改錯了,於是登門致歉,一時傳為佳話。
其實,好些詩人、作家都注意錘鍊詞句。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曾打動了多少讀者!張先的“沙地並禽池上眠,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寫的活靈活現。
除了寫詩外,錘詞煉句還能幫人打贏官司呢。古時有個縣官最討厭囉嗦,斷案也因此有偏向。有一位婦女喪夫後想改嫁,婆家竭力勸阻。這時有人幫婦女寫了一份訴狀,縣官當時就下了判詞:“嫁”。原來訴狀上只有八個字:夫死,無嗣,翁鰥,叔壯。這四個原因清清楚楚地擺出了這位婦女的為難處境。可謂字字如金。
其實,煉字還能救人性命呢!從前,某縣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個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盜大門而入”,這是強盜所為,按律當斬,縣尉想幫熟人減輕罪行,就在這句話的某一個字上加了一筆,定案時,此人由死罪改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個字改動,竟有這麼大的變化呢?原來是“大”字改為“犬”字。“大門而入”的強盜行為變成,“犬門而入”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別”呀。
2.
(一)
王荊公(王安石)絕句雲:“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洪邁《詩詞改字》)
(二)
任翻(人名)題台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台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只是客觀地說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後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吹拂的範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吹來大自然發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一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1.“推敲”一詞的典故,賈島(779-843)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後來聽從韓愈勸
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覆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牆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後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還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覆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裡,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於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計程車兵見賈島這麼放肆,已經衝進了第三節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麼無緣無故衝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於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並非有意衝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就最後定下來,成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禪寺,在寺牆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後,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現早有人把“一”字改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北宋范仲淹曾寫過“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來為東漢隱士嚴子陵的祠堂作記。友人李泰伯看後,誇雲山、江水等句立意宏偉,氣勢不凡。但“德”字略顯侷促,換“風”字會更協調。范仲淹反覆吟詠,果真韻昧無窮,大喜而改之。
有一天,蘇軾被貶,王安石為其餞行。其中有一句“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蘇軾一看,心想,明顯的有錯誤嘛:明月怎麼會叫呢,黃狗再小,也不能臥在花心上啊!這與事實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陰”。後來,蘇軾得知當地有種小鳥叫明月,有一種小蟲被稱為黃犬,才知自己改錯了,於是登門致歉,一時傳為佳話。
其實,好些詩人、作家都注意錘鍊詞句。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曾打動了多少讀者!張先的“沙地並禽池上眠,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寫的活靈活現。
除了寫詩外,錘詞煉句還能幫人打贏官司呢。古時有個縣官最討厭囉嗦,斷案也因此有偏向。有一位婦女喪夫後想改嫁,婆家竭力勸阻。這時有人幫婦女寫了一份訴狀,縣官當時就下了判詞:“嫁”。原來訴狀上只有八個字:夫死,無嗣,翁鰥,叔壯。這四個原因清清楚楚地擺出了這位婦女的為難處境。可謂字字如金。
其實,煉字還能救人性命呢!從前,某縣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個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盜大門而入”,這是強盜所為,按律當斬,縣尉想幫熟人減輕罪行,就在這句話的某一個字上加了一筆,定案時,此人由死罪改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個字改動,竟有這麼大的變化呢?原來是“大”字改為“犬”字。“大門而入”的強盜行為變成,“犬門而入”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別”呀。
2.
(一)
王荊公(王安石)絕句雲:“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洪邁《詩詞改字》)
(二)
任翻(人名)題台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台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只是客觀地說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後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吹拂的範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吹來大自然發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一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