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3881665293
-
2 # 想法捕手
最好把思維和記憶分開來說,可能更精確些。
先說人類大腦的思維自從2009年美國《數學心理學雜誌》上刊出了第一篇量子認知與決策特刊,量子認知理論就已經正式納入科學界。
而量子思維假設正是這個理論的核心。就目前來看,量子認知理論對人類思維的解讀比傳統的經典理論確實更佔上風,有一統與思維相關學科的趨勢。
傳統心理學上種XX偏差、XX謬誤理論,似乎都能在量子層面找到統一的答案,而且在人類的知覺、語言、判斷、學習……任何一個認知領域,都有量子認知理論的一席之地。
而且自從量子這個小精靈從物理界誕生以來,它每到一個領域都會給該領域帶來一次顛覆性的衝擊。
在理論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的一部關於意識的書《皇帝新腦》中,他提出人腦與電腦的根本差別,可能就是量子態的不確定和複雜非線性系統的混沌感知共同造成的。
人類“直覺”這種系統性“模糊”處理資訊的能力,與量子態即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及其相似。
所以對認可量子認知理論的人來說,大腦的思維確實是量子層面的。
而且至今科學家也設計出了許多更思維有關的實驗,其結構都與量子現象及其穩合,具體的就不在這細說了,有興趣可以看哈我最近發的圖文“不同於邏輯思維的量子思維,可能才是人類智慧的閃光點!”裡面有詳細的案例及分析。
再說人的記憶活動為什麼把這個兩個分開來說呢?因為我覺得思維側重分析與認知,而記憶只是單純的記錄與解讀。
對於解釋人類記憶的理論,現在最尖端的應該是全息理論了。
這個其實是脫胎於現在比較火的宇宙全息理論,今天不細說,只說說它和記憶有什麼關係?
要了解全息理論,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全像攝影技術。
我們都知道一個物體被一光源照射後,由物體表面散射出來的光波,進入我們的眼中我們才能看見這個物體。
那如果能把這個波形儲存在某一處(全像攝影膠片),當我們想看的時候再透過儲存的波形再現之前進入我們眼中的光波,我們就能看到一個360°無死角有立體感的物體,這就是全像攝影技術。
而全像攝影牛的地方,還不在於立體,而是它的資訊記錄容量之大,一個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存下100億位元的資料,相當於5套大英百科全書。
這是不是和大腦的記憶特徵很想?於是有科學家認為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相片。
大腦的記憶容量也是十分巨大的,甚至說可以裝下一個宇宙。當我們要回憶一些資訊的時候,可以迅速地從龐大的記憶庫裡找到我們想要的資料,不需要笨拙地檢索腦部檔案。
而且每一份資訊都似乎和所有的資訊相連線,這也是全像攝影的一個基礎特徵。
我們的大腦似乎天生就能把外界的一切資訊以波動的形式記錄在某個區域的腦部膠片上,當需要時就用自身的腦電波再掃一下這個區域,關於這個區域的所有資訊變全部立體呈現出來了。
至於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記住了?有時候,我們又記不住?
以上就是如今科學界對思維和記憶最前沿的一些解釋了,大家是否還滿意?
回覆列表
這個要看你自我激發的能量有多大了,能量小隻能自己為自己服務,也就是自己管好自己,能量大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主持領袖,就會去佈教去做安慰人們心理的服務!這些都取決於自身的覺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