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明,現在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掃墓。但是追溯歷史,掃墓並不是清明節的習俗,而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習俗。現在清明節專指清明節這一天,但歷史上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日、上巳節日這兩個節日、一個節氣合併而成的重大節日。
寒食節又被稱為"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什麼叫百五節呢?它指的是在夏曆(即陰曆)冬至之後105天那一天,清明節前一兩天,要求禁菸火、只吃冷食,後代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說到寒食節的起源,就得追溯到一個山西人介子推被燒死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有個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即位,就設計毒害太子申生。結果這太子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一直跟著他的很多位大臣陸陸續續都各奔前程,只剩下極少數的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在逃難的過程當中重耳就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就從自己的大腿這兒片下一塊肉來,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話說十九年以後,重耳回國做了晉國的君主,這就是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以後,對跟著自己的忠心耿耿的大臣,大加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就為介子推鳴冤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有愧,於是乎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但是差人去了幾次,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的時候,卻發現大門緊閉。不願意見晉文公的介子推已經揹著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位於今天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有人又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放火燒山,三面燒山,留下一方,逼介子推現身。
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有人出來。火滅時,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翻了一翻這介子推靠著那個樹洞,發現這樹洞裡頭有東西,掏出來一看是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話說晉文公把這詩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這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這一天作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這話據說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了。但是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晉文公當了國君後介子推藏於山裡,晉文公就劃定這綿山歸介子推所有,讓他當綿山之神,改稱為"介山",壓根兒就沒有放火燒山這一說。在名嘴紀連海看來,歷史上寒食節與介子推並沒有實際的關係,但是寒食節這一天拆鍋禁火,吃冷食的習俗卻是世代相傳。過去華人過日子,柴灶、大炕,燒柴火是必須的。於是便選在寒食節這一天,一年拆一回炕、一年拆一回鍋、一年拆一回灶。沒有爐灶做飯,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為寒食節。
說到清明,現在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掃墓。但是追溯歷史,掃墓並不是清明節的習俗,而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習俗。現在清明節專指清明節這一天,但歷史上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日、上巳節日這兩個節日、一個節氣合併而成的重大節日。
寒食節又被稱為"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什麼叫百五節呢?它指的是在夏曆(即陰曆)冬至之後105天那一天,清明節前一兩天,要求禁菸火、只吃冷食,後代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說到寒食節的起源,就得追溯到一個山西人介子推被燒死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有個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即位,就設計毒害太子申生。結果這太子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一直跟著他的很多位大臣陸陸續續都各奔前程,只剩下極少數的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在逃難的過程當中重耳就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就從自己的大腿這兒片下一塊肉來,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話說十九年以後,重耳回國做了晉國的君主,這就是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以後,對跟著自己的忠心耿耿的大臣,大加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就為介子推鳴冤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有愧,於是乎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但是差人去了幾次,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的時候,卻發現大門緊閉。不願意見晉文公的介子推已經揹著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位於今天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有人又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放火燒山,三面燒山,留下一方,逼介子推現身。
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有人出來。火滅時,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翻了一翻這介子推靠著那個樹洞,發現這樹洞裡頭有東西,掏出來一看是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話說晉文公把這詩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這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這一天作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這話據說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了。但是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晉文公當了國君後介子推藏於山裡,晉文公就劃定這綿山歸介子推所有,讓他當綿山之神,改稱為"介山",壓根兒就沒有放火燒山這一說。在名嘴紀連海看來,歷史上寒食節與介子推並沒有實際的關係,但是寒食節這一天拆鍋禁火,吃冷食的習俗卻是世代相傳。過去華人過日子,柴灶、大炕,燒柴火是必須的。於是便選在寒食節這一天,一年拆一回炕、一年拆一回鍋、一年拆一回灶。沒有爐灶做飯,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為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