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面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面積為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與中國,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接壤。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得益於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於歷史上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巴西隊是世界盃歷史上最成功的球隊,沒有之一。作為足球王國,巴西隊沒有缺席一次世界盃的決賽階段比賽,並在1958年、1962年、1970年、1994年和2002年五次奪冠,奪冠數排名第一。

    經濟特點從葡萄牙統治時期到現在四百多年在大部分時間裡巴西以“單一經濟”聞名於世。1500~1550年以採集巴西木(紅色染料)為主。1532年自葡屬馬德拉群島引入甘蔗後,巴西東北沿海地帶就大量生產蔗糖,1650~1700年最盛。17世紀末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黃金與金剛石後,“採金狂”延續約150年。1850年後進入咖啡興旺期,巴西得到“咖啡國”的稱號。1880~1912年是巴西北部的橡膠興旺期,曾以天然橡膠的故鄉著稱於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才致力於產品多樣化,注重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經濟發展較快。1948~1980年期間,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7%,超過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同期,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一個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農業國逐漸變成工農業國家。

    1956~1961年是戰後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六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8.3%,其中工業增長10.7%,農業增長5.7%,運輸增長8.8%。僅用三年多時間在中部高原建成新首都巴西利亞,是一項振奮民族精神的重大建設。

    1968~1974年是戰後第二個高速發展期。七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0.1%,其中工業增11.9%,農業增5.9%,運輸增11.7%,商業增11.0%。繼原聯邦德國、日本經濟奇蹟之後,出現了“巴西經濟奇蹟”。

    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特別是能源危機對巴西經濟帶來不利影響。1975~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降為6.7%。由於外債累累通貨膨脹,國際收支逆差很大,巴西政府不得不採取降低增長速度的“冷卻”經濟政策。

    在80年代,巴西經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981~1983年出現空前衰退的局面;1984~1987年經濟調整略見成效,生產水平有所恢復;1987~1989年又出現停滯與衰退。1980~1988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2.8%,其中工業下降2.5%,農業下降0.4%,服務業增長2.2%(其中郵電通訊增10.5%)。90年代初巴西工業生產出現了復甦跡象,糧食生產獲大豐收。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戰後四十多年來巴西的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比。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有所下降,非物質生產部門(服務部門)的比重逐漸上升。前者由1949年的52%降為1987年的45%,後者由48%升至55%。在物質生產部門中,工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農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戰前的1939年,工業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8%,農業佔33%:1980年工業佔34%,農業佔13%。1981年巴西政府決定把農業、能源、出口部門置於國民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力求扭轉困難局面,使國民經濟均衡發展。

    巴西由於在二次大戰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經濟得到飛速發展,雖仍屬發展中國家,但卻擁有許多發達國家的特徵。巴西領土廣闊,資源極為豐富,有一定的人口密度,是世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之一。

    地形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北部是圭亞

    那高原,東部為巴西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勢北低南高,起伏

    平緩,地面覆蓋著熱帶草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藏。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之

    間是廣闊的亞馬孫平原,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

    原。平原西寬東窄,地勢平坦,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米以下。

    巴西主要受兩種氣候影響:

    第一種是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第二種是巴西高原上的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又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東南信風帶交替控制,降水集中於夏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

    還有一個特殊的地點是巴西高原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區,那裡是因為是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及受巴西暖流影響才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澱粉到底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