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
2 # 小熊蛋糕
因為AirPower還達不到蘋果的高標準。
其實業內已經有多家企業論證過,這個產品並非無法實現,有幾家企業甚至做出了t0和t1的產品,但是的確有點難度。
問題主要集中在3點。
1、多線圈排列方式如何達到隨意擺放便可充電?
線圈的排列,無線充電輸出端和輸入端都需要一個線圈來作為介質,進行電荷的傳輸,而線圈的大小和所能傳輸的功率成正比,因此作為輸出端的無線底座不僅需要大電圈為手機等裝置充電,也需要小電圈為藍芽耳機等小功率裝置充電。
因此,如何擺放這種大大小小的線圈就成了ID設計師們要解決的問題了。畢竟,使用者的要求是隨手一放就能正常充電,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實現起來並不簡單,如下圖所示(靈魂畫法,勿怪)這樣的排列是明顯達不到標準的,存在空窗區域。
當然ID設計師們的工資不是白拿的,各家都出現了相對應的解決辦法,看過幾家的圖紙,目測,解決方案都很優秀,基本都能達到使用者需求,於是這個鍋就甩了軟體設計師們,也就是第二個難點。
2、多裝置充電時的功率如何保證?
這裡要說清楚一件事,無線充電的損耗率較高,如果無線輸出端要輸出10W的充電,那麼其輸入端最少要有15W的功率,這樣才能保證可以給裝置進行穩定的高功率無線充電。 那麼問題來了,所有裝置同時充電,可不僅僅是一個手機,也許是兩個手機,也許還附帶藍芽耳機,在充電底座面板放的下的基礎上,也許還有其他裝置,這樣就需要30W,甚至更高的輸出功率,那輸入端就需要45W,甚至55W的輸入功率。 雖然現在PD充電協議可以達到要求,但進而引發的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即將提到的第三點
3、全功率下的發熱如何控制?
軟體設計師們可以想辦法解決輸入功率的問題,但遇到散熱問題,不好意思了,ID設計師們,請你們回來,我們一起背鍋。
可以這麼想哈,全功率下的無線充電底座和無線充電裝置就是一個雙面發熱的電餅鐺,因為兩方都有功率傳輸,所以,熱量會聚集在底部和裝置之間,而發熱到一定程度,充電裝置就會自動降低充電功率,尤其是蘋果手機。曾有測試,當蘋果手機溫度達到38度左右的時候,就開始降功率,這麼嚴格的控制,也是沒誰了。
說回正題,如何降低這個發熱呢,要麼加風扇,要麼加液冷,要麼,放空調下開個強制冷或者放冰箱冷凍室裡。(題外話,冰箱跑分大法也是同一個道理,啥?你不知道冰箱跑分大法?那當我沒說)
顯然,後兩個有點扯,說說前兩個,風扇效果很好,但會增加成品厚度以及額外的功率消耗。液冷嘛,成本略高,也不失是在高階產品上的一個解決方案。
說了這麼多,聊回蘋果,其實我真覺得,蘋果是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畢竟國內很多廠商已經出來了T0甚至T1的產品了。那為啥要公佈這一則訊息呢?可能是更多的出於商業角度考慮吧,我也是瞎猜,就不製造什麼謠言了。
回覆列表
目前來看的話,根據蘋果官方的說法,主要還是由於技術難度問題我們知道,air power一直致力於為蘋果的多款產品進行充電,理念包括設計方面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但最近,在萬眾期待的蘋果春季釋出會上我們發現,蘋果在這次釋出會上還是主要釋出了內容方面的產品,也就是說網際網路+類的產品,但對於硬體方面基本是沒有任何設計的。
事後根據蘋果官方的說法,也就是說air power這個專案正式被放棄,據瞭解,主要難題有三個。
首先是無線充電目前散熱量的一個問題。我們知道無線充電之所以在瓦數上好像聽起來比較高,但充電速度是非常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設計的最高功率一般不會堅持太長時間,就會因為發熱而無限的降低充電功率!
那麼airpower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因為要為多款蘋果裝置充電,所以air power內建了多處線圈,這也就導致了相互之間的發熱量非常大,無法滿足,相應的功率為各個裝置提供,足夠舒適或者說是體驗足夠良好的充電速率。
其次則是因為,物理機械性的干擾問題我們知道,air power集成了大小不一的一些線圈,這些線圈相互之間會干擾,降低充電效率。解決辦法只有從設計包括結構上進行重大改變,也就是說air power我很有可能會增大厚度或者是變形,這是蘋果非常不願意看到的,我們知道喬布斯的傳統就是從來不想在設計上做出妥協。
最後一個困難也比較難以解決,air power上會干擾各個裝置之間的相互連線,比如說手錶耳機與iPhone的一個連線問題,也就是說iphone幾乎是無法充電的時候能夠很好的控制這些裝置。
當然不必灰心,我們覺得蘋果肯定會有其他設計類的產品,來解決無線充電這個問題,除此之外我們知道目前,真正的無線充電已經慢慢接近我們,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年很有可能,蘋果會帶著革命性的充電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