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聲 (earthquake sound ) 地震發生時,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傳入空氣變成聲波而形成的聲音。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層很薄的靠山地區,容易聽到地聲。聽到地聲的時間一般在感到地面振動之前,也有的在感到地面振動之後。
文獻中記載人耳聽到的地聲,有的似雷聲、炮聲、撕布聲,有的似拖拉機聲、風聲等。儀器記錄的地聲大多出現在震前數分鐘至數小時內 。 實驗表明,在應力達到岩石破裂強度的一半時 , 聲發射訊號顯著增加,當微破裂進一步發展時,聲發射頻率由高頻向低頻變化,因而有可能被儀器和人耳接收。由於地聲多在臨震前出現,有可能對臨震預報和自救有意義。
地聲之神秘來自於對地震認知的不足,現在地震學家認為它與地震孕育的特殊過程有關。因為地層巖體內部存在大量微裂隙、密集節理和高空隙結構,這些結構隨震前地應力的不斷加大,除弱化部位發生變形孕育成地震外,一部分能量會以聲發射的方式釋放。
在生活常識中,當我們手握一根柴棒兩端要將它折斷時,棒會受力而彎曲,同時還有咯咯聲。這個聲音不僅來源於即將斷裂的部位,而還來自整個棒內的隨機部位,聲音也出自棒的結構薄弱處的微破裂,同時還可感到微弱振動。隨著力的增加,聲音也愈頻出現而且愈強,最後微破裂快速集中到要斷的部位,棒終於斷裂。這一過程也就相當於地震時“先聽到聲,後地動”的情景。
地聲既然是聲音,當然可以用聲強和聲調來對它進行描述。聲強以分貝來表示,聽覺靈敏的人可聽到零分貝的聲音,所謂零分貝定義就是指聲音的能量可使一個空氣分子移動十億分之一釐米的距離。以此為基礎,比它強10倍的為20分貝、100倍的為40分貝……。聲調以頻率表示,是聲源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振動次數,單位是赫茲,如10赫茲就是1秒鐘內聲源振動10次。頻率越高,聲調越尖亢,頻率越低,音調越沉悶。
地震時原生的聲發射具有很高的頻率,但高頻聲波極易損耗,經多次反射後,迴響的聲音僅剩低頻部份音調變得很低,其優勢頻段大多落在人和動物的聽覺低頻域範圍內,有的甚至還落在低頻域以外。由於人的聽力頻率低限是20赫茲以上,低於此限就稱為次聲波,人是無法聽到次聲波的,因而無法聽到地聲的全部,但有的動物可以,例如狗的聽域低限就是12赫茲。人耳對次聲波雖然無感,但內臟器官卻可感受到其影響,如有人震前身體無故不適,原因即在此。
地聲 (earthquake sound ) 地震發生時,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傳入空氣變成聲波而形成的聲音。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層很薄的靠山地區,容易聽到地聲。聽到地聲的時間一般在感到地面振動之前,也有的在感到地面振動之後。
文獻中記載人耳聽到的地聲,有的似雷聲、炮聲、撕布聲,有的似拖拉機聲、風聲等。儀器記錄的地聲大多出現在震前數分鐘至數小時內 。 實驗表明,在應力達到岩石破裂強度的一半時 , 聲發射訊號顯著增加,當微破裂進一步發展時,聲發射頻率由高頻向低頻變化,因而有可能被儀器和人耳接收。由於地聲多在臨震前出現,有可能對臨震預報和自救有意義。
地聲之神秘來自於對地震認知的不足,現在地震學家認為它與地震孕育的特殊過程有關。因為地層巖體內部存在大量微裂隙、密集節理和高空隙結構,這些結構隨震前地應力的不斷加大,除弱化部位發生變形孕育成地震外,一部分能量會以聲發射的方式釋放。
在生活常識中,當我們手握一根柴棒兩端要將它折斷時,棒會受力而彎曲,同時還有咯咯聲。這個聲音不僅來源於即將斷裂的部位,而還來自整個棒內的隨機部位,聲音也出自棒的結構薄弱處的微破裂,同時還可感到微弱振動。隨著力的增加,聲音也愈頻出現而且愈強,最後微破裂快速集中到要斷的部位,棒終於斷裂。這一過程也就相當於地震時“先聽到聲,後地動”的情景。
地聲既然是聲音,當然可以用聲強和聲調來對它進行描述。聲強以分貝來表示,聽覺靈敏的人可聽到零分貝的聲音,所謂零分貝定義就是指聲音的能量可使一個空氣分子移動十億分之一釐米的距離。以此為基礎,比它強10倍的為20分貝、100倍的為40分貝……。聲調以頻率表示,是聲源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振動次數,單位是赫茲,如10赫茲就是1秒鐘內聲源振動10次。頻率越高,聲調越尖亢,頻率越低,音調越沉悶。
地震時原生的聲發射具有很高的頻率,但高頻聲波極易損耗,經多次反射後,迴響的聲音僅剩低頻部份音調變得很低,其優勢頻段大多落在人和動物的聽覺低頻域範圍內,有的甚至還落在低頻域以外。由於人的聽力頻率低限是20赫茲以上,低於此限就稱為次聲波,人是無法聽到次聲波的,因而無法聽到地聲的全部,但有的動物可以,例如狗的聽域低限就是12赫茲。人耳對次聲波雖然無感,但內臟器官卻可感受到其影響,如有人震前身體無故不適,原因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