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各種影片
-
2 # 文化票號
相聲,應是逗樂的
相聲,我們在不停的講
傳統小劇場相聲不能丟
而對於相聲,
我們需要的是積極向上和Sunny!
而不是盲從。
相聲,是一門民間說唱曲藝
明朝已盛行,經清朝時間的發展至民國初,
相聲逐漸從一個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
名稱也隨之轉變成相聲。
而如今網路新興媒體盛行的時代
相聲得到更加迅速的傳播。
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
而無論相聲發展成多少種可能
它最初的目的都沒有變
始終是帶給觀眾無限的歡樂
對於曹老師而言,相聲更是陪伴了他多年的青春、回憶
面對相聲,他是認真的、是向上的。
只因他有一種Sunny與積極前進的態度!
而面對將來,
只希望大金子一切都好,
未來,我們都還在一起!
對於觀眾,
難過你就聽一段相聲
失戀了你也聽一段相聲
聽歌聽膩了你再聽一段相聲
我們只希望它是純淨的
是Sunny的。
紛紛擾擾紛紛
他只想靜靜的傳承相聲
-
3 # 幾葦渡
每個事物的“宗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被因為需要而不斷重新解讀。
相聲最初並不是什麼藝術,就是街頭逗人一樂,求幾個賞錢,混口飯吃。這個時期的宗旨是什麼?謀生。那時候相聲的手段應該很混亂,沒有什麼說學逗唱的條條框框。
漸漸的經過幾代人的積累,表演形式被固化了,代表人物也出了相聲八德。有名氣的演員,也在爭碼頭,如何影響力更大,能掙錢更多。
解放後,意識形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窮苦人站起來,有錢人被趴下。相聲演員們被編入了文藝團體,接受無產階級文藝思想的教育。一些有文化的演員,開始了相聲改革,砍掉髒口葷段子,改說文明相聲。這個時期有很多優秀作品,其中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作品挺多。
文革中相聲進入低谷,一批老藝人被下放改造。個別在廟堂上也是小心翼翼,歌頌成為新需要。
改開之後兼有諷刺與歌頌作品,也有一些改良後的傳統段子。但當小品出現之後,漸漸相聲沒落了。其原因主要一是相聲沒有辦法適應電視文藝晚會的要求。在單調的歲月中,大家有耐心聽,節目多了,不如看看有動作的小品。二是諷刺的作品不被體制內提倡,只能歌功頌德的就膩了。
之後就是茶館相聲的年代了,漸漸的德雲社異軍突起。從而就“教育人”與“逗您一樂”的辯論也開始了。
如今寫相聲史,總結相聲理論,一定能寫出來高大上來,但那些並非原汁原味的初心。
相聲逗人一樂,不教人學壞,也就足夠了。
-
4 # 打莊子
保持在閒暇無事的時候。坐那兒聽一會兒逗人一樂就可以了。如東北的二人轉一樣,都是在沒事兒的時候讓人開開心。別把這節目誇張到不可一世兒的地位哦那就失去了相聲在市場的定位,
回覆列表
想知道相聲的宗旨是什麼?就得先追溯相聲的由來,瞭解最早的相聲從業者的情況。
最早的說的相聲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街頭表演者,以前的街頭表演者有耍把式的、耍雜技的,這都是真本事,你表演的不好,沒有真功夫,憑什麼讓觀眾掏錢?那時的相聲演員不像現在這樣,都在室內,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那時的都在街頭,臨時能支個杆搭個布就不錯了,招攬幾個顧客就開說,相聲不像說書的,講些個故事引人入勝,他得快速的引起觀眾的興趣、讓人樂,才能從觀眾的口袋裡把錢掏出來。你想想,就靠一張嘴,就得讓人心甘情願的把錢掏出來,確保自己的溫飽,這得多難。那觀眾為什要掏錢給你啊,那得讓我覺得你說的可樂,不可樂憑什麼給你錢。所以說相聲的根本就是讓人樂。
那麼相聲一代一代傳下來,所教授的東西、技能,也是為了吸引觀眾,為了讓觀眾樂服務的,所謂說學逗唱也都是為了吸引觀眾,讓觀眾樂服務。其實,馬三立、馬季、侯寶林這些相聲大師的時期,相聲還是可樂的,包括姜昆剛開始的時候,相聲說的還是可以的。至於後來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相聲不可樂了,可能是由於體制化讓相聲演員不再為溫飽發愁,利益來的也更容易,觀眾的反應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觀眾聽著相聲覺得不可樂,那相聲也就沒落了。
那到了郭德綱時期,相聲為什麼又崛起了?看一下郭德綱的經歷就明白了。郭德綱沒有進入體制,選擇了市場,市場是什麼,市場就是觀眾。那這條路肯定是艱難的,用郭德綱的話說,我們相聲是靠嘴吃飯的,靠一張嘴把你們的錢從你們的錢包裡掏出來,憑什麼?當然憑的是真功夫,讓觀眾覺得值,覺得這幾個小時沒白來,挺可樂。如果是以前的官版相聲,聽的你犯瞌睡,你會花錢買票?再次借用郭德綱的話:你來這聽相聲,解決不了你的工作問題,解決不了你的情感問題,解決不了你沒錢的問題,你來這裡幾個小時, 只能保證讓你們快樂。並且郭德綱每場總是要拜謝觀眾:感謝衣食父母。
所以說,相聲的宗旨就是讓觀眾樂,如果哪天相聲的內容不是讓人樂,那這也就不是相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