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學科分界和訓練專門化導致的。很多很多做心理語言學的人都是心理學出生,語言學的訓練很少。而且心理語言學的論文主要發表在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Cognition,Cortex等等心理學雜誌上,面向的讀者也一般不具有很多語言學訓練(你問他們什麼是A-bar Movement,肯定會一片沉默)。然後很多做心理語言學的人還都做single word task(比如naming task,lexical decision task),很難指望這樣的研究會藉助比如生成語言學的理論。
心理語言學這個領域照理來說是研究我們心智和大腦如何處理和生成語言,應該會藉助很多研究語言知識,語言表徵的理論語言學(無論是生成語言學還是認知語言學方向)。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做心理語言學的人藉助理論語言學理論很少,倒是心理學理論依賴的比較多(procedural memory和implicit learning,semantic memory和概念等等理論,working memory和SLI障礙)當然更重要的是心理語言學用了非常多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實驗方法,從行為實驗的Response Time,Eye-tracking,到ERP,神經影像MEG,fMRI,幾乎所有主流的心理學實驗手段都有運用。
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學科分界和訓練專門化導致的。很多很多做心理語言學的人都是心理學出生,語言學的訓練很少。而且心理語言學的論文主要發表在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Cognition,Cortex等等心理學雜誌上,面向的讀者也一般不具有很多語言學訓練(你問他們什麼是A-bar Movement,肯定會一片沉默)。然後很多做心理語言學的人還都做single word task(比如naming task,lexical decision task),很難指望這樣的研究會藉助比如生成語言學的理論。
當然藉助理論語言學來做心理語言學的也是存在不少的。比如NYU的Pylkkänen,她本人是MIT語言學系畢業,然後也做過很多理論語言學的研究(比如argument structure)但是她後來引入了非常多的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MEG的使用,這個技術在當年ERP和fMRI主流的心理學界還是比較少見的。
另一位比較出名的是Max Planck所的Angela Friederici,她同樣是理論語言學出生,但是很早就開始了心理語言學的工作,做了很多檢驗生成語法假說的實驗,最近17年她出版了一本相關的書Language in Our Brain 算是為生成喬派護航。
至於心理語言學會不會取代語言學,這樣要看語言學的什麼分支。如果是理論語言學的話,生成,認知,還有Tomasello這些方向都和心理學語言學走的越來越近。哪怕是形式語義學這樣非常邏輯的分支,也有關於type shifting((e,t)到((e,t),t)這種,比如DP的主語謂語)和coercion在心理學上是否現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