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膠放正手嗎?反手啥配置?
正手顆粒膠配置:進攻最好的就是C7,速度快,下沉,穩定性好;其次是大維388D-1,速度要慢一點,也比較穩定;729的755-2,鄧亞萍用過的,進攻也很不錯。反手反膠。
油鹽醬醋、魚肉果蔬,材料堆在眼前,卻非誰都能烹出佳餚。硬度、厚度、重量的引數天天唸叨,不過白菜葉大的一片膠皮,也可能造成諸多誤解。烹飪菜譜、廚藝學校比比皆是,考察膠皮倒不需如此周章,一竅通了,或許百竅都通。
1、怎麼選擇合適硬度?
初學者對膠皮硬度的感受最直接,選擇硬度不只是海綿引數的比大小,硬度合理了,膠皮配置已成功大半。合適的硬度,是在發七八分力量擊球時,剛好能夠打透海綿,感受到球板的力量和形變。
如果粘合沒有問題,打起來發悶,不夠通透,那要考慮降低硬度。若很輕的力量都能撞透板,發力後球板震顫感太強,則需提高硬度。更換球板時,如果球板硬度提升明顯,則需適當降低膠皮硬度以防整體偏差太大。
專業運動員往往要求更細,在沒有高質量訓練的環境下,會主動降低膠皮的硬度,以獲得穩定性。而當賽前增加了訓練量,再提高到適宜的硬度。業餘球友在球不熟的階段,略降硬度,也許更加理想。
硬度大的膠皮,出球速度不一定也快。在球板一定的情況下,是回彈損耗越小的膠皮出球速度越快。內能膠皮一直追求的,就是高儲能、高回彈、低損耗的理想狀態。
2、配膠為什麼“正手硬反手軟”?
國家隊一直強調多用正手,是考慮到了華人的身體條件與正反手的生理區別。正手的發力距離較大,動作相對容易掌控,且比賽及練習中使用較多。無論專業還是因此,正手能夠適應硬一些的膠皮,能夠發力打透並且控制住。反手發力能力稍差,故臺內挑、帶、撕等輕快動作較多,多借助球板力量,需要小力量能打透的膠皮,通透、較軟成為選擇標準。
3、直板反面不用,也要貼膠皮嗎?
這要說到持球感了,顧名思義,即為球拍持球的程度與可控度。對於較薄(小於5.8毫米)、較軟的球板(如STIGA OC),貼單面膠皮會過於單薄,手感顯得“幹”。如果正面反膠,反面為薄海綿的顆粒膠的話,整體感覺會變軟,持球感會增加。反面貼厚海綿的正膠或者雙面反膠,手感上會覺得更軟,持球性也較好。
而對於厚重的直板,板身比較堅挺,單面攻擊效果好,貼雙面反膠則略顯累贅,薄海綿的顆粒膠則是較好的反面選擇。如蝴蝶王,雙面反膠會拖累速度,吃球時間是增加了,但持球感反而下降,手感渾濁。
所以,反面膠皮的調節作用至關重要。增加反面膠皮的厚度及硬度,會使手感變軟、持球時間變長,反之則變硬、持球時間變短。可根據自身需要調節,尤其是反面膠皮使用率不高的直板球友,可透過調配反面膠皮來增強正手穩定性。
4、膠皮重點好還是輕點好?
較輕的球拍擺速無疑更快,手腕微調動作會更寬裕。但是太輕的球拍很難保證足夠彈性,所以此問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對於橫板,膠皮通常要頂著拍柄貼上,難以靠減小面積來減重,只能換個輕點的膠皮型號,增重倒是不難。通常橫拍不要超過190克,否則對使用者的肌肉力量要求很高,業餘愛好者往往難以承受。對於初學者來講,175-180克是最理想的範圍。
對於直板,正手膠皮由於留出空位,可以減輕些許重量。反手亦可按需留空,不貼滿,整體減重。但膠皮越靠拍頭,球拍整體重心也越靠拍頭,雖無絕對的高下之分,但要符合個人手感習慣。如果幾乎不橫打,反面可以貼顆粒膠配重、調節手感。顆粒膠通常較輕,尤其是長膠,可大大降低球拍整體重量。對於初學者,直板較為理想的重量是在170-175克之間,不超過180克最好。
5、膠皮也能調節震顫感?
球拍的手感,說穿了就是擊球震動傳遞到手上的感覺,高手往往能夠根據震動反饋來微調動作。擊球若無震顫感,會覺得球拍沒有靈魂。如果震顫太強,成了震手感,就是負面效果了。
通透、較軟、較薄的膠皮,能感受到更清晰的震顫感,反之亦然。進口膠皮普遍通透,所以很多球友反手貼外套來增強手感。對於直板而言,中指頂在反面膠皮上,感受最為深刻。有些球板震顫感太強,需要選擇或厚或硬的膠皮來減弱震手感,使擊球更精準。
6、臨時撕下的膠皮該怎麼放?
兩片膠皮剛從球板上撕下來的時候,切不可海綿對海綿放,殘膠很容易貼二為一,若直接撕開會造成損傷,需用有機膠水邊刷邊溶,緩慢撕開。海綿對膠面放置,殘膠也容易影響膠皮表面平整度。
靠譜的建議是膠面對膠面放置,有機時代的膠皮一般不會有問題,但新款無機膠皮多帶有特殊工藝,面對面放會互相影響平整度。保險起見,貼面禮之前隔上一張紙吧。
7、膠皮多久該換呢?
每個人打球的頻率不同、力道不同,膠皮壽命期不可能統一。
膠皮本就是易耗品,如同羽毛球拍的網線。當膠皮整體發烏,甚至出明顯“起鱗”和“起泡”,摩擦和彈性顯著下降,說明膠皮早已油盡燈枯,是時候考慮更換了。
顆粒膠放正手嗎?反手啥配置?
正手顆粒膠配置:進攻最好的就是C7,速度快,下沉,穩定性好;其次是大維388D-1,速度要慢一點,也比較穩定;729的755-2,鄧亞萍用過的,進攻也很不錯。反手反膠。
油鹽醬醋、魚肉果蔬,材料堆在眼前,卻非誰都能烹出佳餚。硬度、厚度、重量的引數天天唸叨,不過白菜葉大的一片膠皮,也可能造成諸多誤解。烹飪菜譜、廚藝學校比比皆是,考察膠皮倒不需如此周章,一竅通了,或許百竅都通。
1、怎麼選擇合適硬度?
初學者對膠皮硬度的感受最直接,選擇硬度不只是海綿引數的比大小,硬度合理了,膠皮配置已成功大半。合適的硬度,是在發七八分力量擊球時,剛好能夠打透海綿,感受到球板的力量和形變。
如果粘合沒有問題,打起來發悶,不夠通透,那要考慮降低硬度。若很輕的力量都能撞透板,發力後球板震顫感太強,則需提高硬度。更換球板時,如果球板硬度提升明顯,則需適當降低膠皮硬度以防整體偏差太大。
專業運動員往往要求更細,在沒有高質量訓練的環境下,會主動降低膠皮的硬度,以獲得穩定性。而當賽前增加了訓練量,再提高到適宜的硬度。業餘球友在球不熟的階段,略降硬度,也許更加理想。
硬度大的膠皮,出球速度不一定也快。在球板一定的情況下,是回彈損耗越小的膠皮出球速度越快。內能膠皮一直追求的,就是高儲能、高回彈、低損耗的理想狀態。
2、配膠為什麼“正手硬反手軟”?
國家隊一直強調多用正手,是考慮到了華人的身體條件與正反手的生理區別。正手的發力距離較大,動作相對容易掌控,且比賽及練習中使用較多。無論專業還是因此,正手能夠適應硬一些的膠皮,能夠發力打透並且控制住。反手發力能力稍差,故臺內挑、帶、撕等輕快動作較多,多借助球板力量,需要小力量能打透的膠皮,通透、較軟成為選擇標準。
3、直板反面不用,也要貼膠皮嗎?
這要說到持球感了,顧名思義,即為球拍持球的程度與可控度。對於較薄(小於5.8毫米)、較軟的球板(如STIGA OC),貼單面膠皮會過於單薄,手感顯得“幹”。如果正面反膠,反面為薄海綿的顆粒膠的話,整體感覺會變軟,持球感會增加。反面貼厚海綿的正膠或者雙面反膠,手感上會覺得更軟,持球性也較好。
而對於厚重的直板,板身比較堅挺,單面攻擊效果好,貼雙面反膠則略顯累贅,薄海綿的顆粒膠則是較好的反面選擇。如蝴蝶王,雙面反膠會拖累速度,吃球時間是增加了,但持球感反而下降,手感渾濁。
所以,反面膠皮的調節作用至關重要。增加反面膠皮的厚度及硬度,會使手感變軟、持球時間變長,反之則變硬、持球時間變短。可根據自身需要調節,尤其是反面膠皮使用率不高的直板球友,可透過調配反面膠皮來增強正手穩定性。
4、膠皮重點好還是輕點好?
較輕的球拍擺速無疑更快,手腕微調動作會更寬裕。但是太輕的球拍很難保證足夠彈性,所以此問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對於橫板,膠皮通常要頂著拍柄貼上,難以靠減小面積來減重,只能換個輕點的膠皮型號,增重倒是不難。通常橫拍不要超過190克,否則對使用者的肌肉力量要求很高,業餘愛好者往往難以承受。對於初學者來講,175-180克是最理想的範圍。
對於直板,正手膠皮由於留出空位,可以減輕些許重量。反手亦可按需留空,不貼滿,整體減重。但膠皮越靠拍頭,球拍整體重心也越靠拍頭,雖無絕對的高下之分,但要符合個人手感習慣。如果幾乎不橫打,反面可以貼顆粒膠配重、調節手感。顆粒膠通常較輕,尤其是長膠,可大大降低球拍整體重量。對於初學者,直板較為理想的重量是在170-175克之間,不超過180克最好。
5、膠皮也能調節震顫感?
球拍的手感,說穿了就是擊球震動傳遞到手上的感覺,高手往往能夠根據震動反饋來微調動作。擊球若無震顫感,會覺得球拍沒有靈魂。如果震顫太強,成了震手感,就是負面效果了。
通透、較軟、較薄的膠皮,能感受到更清晰的震顫感,反之亦然。進口膠皮普遍通透,所以很多球友反手貼外套來增強手感。對於直板而言,中指頂在反面膠皮上,感受最為深刻。有些球板震顫感太強,需要選擇或厚或硬的膠皮來減弱震手感,使擊球更精準。
6、臨時撕下的膠皮該怎麼放?
兩片膠皮剛從球板上撕下來的時候,切不可海綿對海綿放,殘膠很容易貼二為一,若直接撕開會造成損傷,需用有機膠水邊刷邊溶,緩慢撕開。海綿對膠面放置,殘膠也容易影響膠皮表面平整度。
靠譜的建議是膠面對膠面放置,有機時代的膠皮一般不會有問題,但新款無機膠皮多帶有特殊工藝,面對面放會互相影響平整度。保險起見,貼面禮之前隔上一張紙吧。
7、膠皮多久該換呢?
每個人打球的頻率不同、力道不同,膠皮壽命期不可能統一。
膠皮本就是易耗品,如同羽毛球拍的網線。當膠皮整體發烏,甚至出明顯“起鱗”和“起泡”,摩擦和彈性顯著下降,說明膠皮早已油盡燈枯,是時候考慮更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