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評述】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事情強加於我,我也不願把事情強加於人。

    孔子答:子貢啊,你這種想法是做不到的。

    這句話張居正的解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人只要把自己做好就可以了,至於別人做什麼,別抱怨,別看不習慣。

    這就像縣長,只要做好自己縣的事情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縣市,怎麼做,你能如何?所以縱然想管其他縣市,也只是學習,也只是為了做好自己所在縣的事情而已。這就像人與人一樣,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你又能怎麼辦?

    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君子、有良知的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至於別人是罵你,還是褒揚你,那終是別人的事,別太在意。

    畢竟,時間終能證明一切,事實能證明一切。

  • 2 # 陳廣逵

    這是子貢說的話,出自《論語·公冶長》。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①,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②也。”

    [原文通釋]

    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把某個意願強加給我,我也不想給別人強加什麼。”孔子說:“端木賜啊,這不是你能決定的。” 

    [註釋]

    ①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我不希望別人把某個意願強加給我。之,放在“人”與“加諸我”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加,施加,強加。給我強加什麼。諸,合音詞,之於,把某意願。於,把。之,不確指代詞,某種思想,某種事物。

    ②及:達到,做到,把握得到,左右得了。

    [解讀與點評]

    孔子主張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第2章、《衛靈公》第24章)是他恕道的核心思想:不願意別人強加於自己,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貢的話說得很實在,“欲無加諸人”子貢大致能夠做到,但百分之百做到大概也難,那種不自覺的“加諸人”的事誰能保證不發生呢!至於“不欲人之加諸我”更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在孔子、子貢師生二人的談話中,孔子說了大實話。“非爾所及也”,告訴子貢左右不了別人,別人怎麼想、怎麼做,不以端木賜的意願為轉移。是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理很好理解,但人們在實踐中卻常常忘記並違背它。為什麼孔子說子貢這個願望達不到呢?這只是子貢的一廂情願,恐怕孔子自己也這麼想過。因為子貢這麼想,別人可能不這麼想,所以孔子說“非爾所及也”。世人如果能有子貢這樣的想法,人際之間會減少許多矛盾,增加幾分和諧,可人們做事常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讓他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行事;輪到自己的都是好事,壞事盡輪到他人,為了自己享福,讓他人受罪,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並不利己……

    有些網粉常常綁架他人追隨自己的想法,正是“加諸”別人的做法。子貢遇到這樣的事也會無奈。

    “不欲人之加諸我也”是自己對他人的要求,這個出發點搞錯了,應該首先要求自己。所以孔子才告誡弟子們,希望弟子們能從自身做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3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為: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本章的譯文是,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很多人把本章中子貢的話“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與孔子解釋“恕”道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同看待,其實這兩句話是有明顯的區別的。朱熹在《論語集註》是這樣註釋的“子貢言我所不欲人加於我之事,我亦不欲以此加之於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為非子貢所及。”又曰:“‘無’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謂,此所以為仁、恕之別。”接著朱熹還引用了程頤先生的話,“‘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也。恕則子貢或能勉之,仁則非所及矣。”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努力一下也許能做到,關鍵就是“勿”字上,只要主觀上對於恕道高度認同,對於已所不欲之事,嚴格要求自己不要施之於他人,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在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時候,孔子會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根本做不到,孔子又怎麼會要求學生終生行之呢。

    而“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之所以說子貢無法做到,關鍵在“無”字上,我不希望我不欲之事加諸到別人身上,即使我主觀上不希望,我也可以做到我勿施之於人,但我無法阻止別人施之於他人,故無法實現“無”加諸人。恕是仁之行,就是說“恕”是“仁”在現實中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落實的具體作法。而“仁”則更多的內心思想的體現。

    孔子告訴子貢“非爾所及也”,一方面是勉勵子貢還需繼續努力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訴子貢,對於制定目標切不可好高騖遠,一定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待處理財產損益,能否通俗的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