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筆一談

    這個問題在我初中的時候有一位高一年級的的學友曾經問過我,當時我正在讀一篇叫核舟記的古文。當時他說古文雖好,但是不夠詳細,不夠精準,我當時就是有一種非常激動的話,對他說,怎麼沒有?比如核舟記寫得非常的精準,連膝蓋的朝向都是,都寫得非常的明白,用"各微側"幾個字就生動而精準的描述出了當時人物的這個膝蓋的形態,中國的古文是一個精準而簡練的語言,她用非常簡練的語言而說出一些其他語言需要長篇大論才能清楚的一個東西,它是在長期的使用當中的形成的,因為古人需要刻字,當然不可能太累贅,她就他就要提煉語言,又要達到自己的精準意思,所以在這個長久的使用當中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非常洗煉的風格,它是一種簡練,而不失精準的語言,應該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但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比它更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語言,當然,這也會因人而異,如果一些文學造詣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的人,他就不能很好的使用古文,他就會說,古文太籠統,不能寫的很詳細,精準,這也是跟個人水平有關的

  • 2 # 華髡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中國漢字的性質談起。中國漢字,最先屬於象形字,我們從甲古文中可以歸納出,部分文字是直接的具體事物的整體形狀,比如車、日、月等字。有部分字是事物特徵部位的具體形狀,比如牛、羊等字。如下圖中所見。

    從中我們知道,中國漢字最早是象形的,具有事物的外部形狀。發展到後來,中國的漢字脫離了象形的初期階段,發展成表意的文字。中國漢字目前大多數字是形聲字,即文字的形旁表意,聲旁表示讀音。只是隨著文字的發展,一部分聲旁表示讀音的功能沒有了,比如大江的江字,聲旁“工”字不再表聲。

    在漢字的修詞手法中,有比擬、借代、映襯等修詞概念。比擬就是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或者把人當物來寫。借代是不直接說某人或某物的名稱,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映襯則是為了突出主體事物,用類似的或相反的、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從定義中,我們會發現這些辭格具有的共性是:都是利用具有形象的物質名詞來進行事物的描寫,使我們頭腦中具有了事物的鮮明形象。

    從以上的陳述中,我們可以得出,漢字具有完整表述事物外部形狀的能力,對各種複雜的影象均能用漢字描述。其實,所有的文字不僅僅具有表意的功能,也具備表形的功能。也因此,人類的知識也有了科學、哲學、文學在使用語言上的不同。科學和哲學門類的學科,使用表意的文字居多;文學,特別是詩歌,使用表形的文字居多。

  • 3 # 先生劉興華

    漢字不但能精準地描述複雜圖樣,還可以精準地表意。但必須得有科學合理的參照字或字根。

    如下圖:合理的新簡改字,就可起到舉一反三的思維,從相應的字意就能描述事物的原貌,但描述精準的圖樣需要二個字以上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具體指哪幾個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