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從南北朝的北齊時代,中國皇室就開始置光祿寺這個機構,設卿及少卿,負責皇室的膳食了。
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皇帝請客吃飯,就交給他們承辦了。
那麼,光祿寺具體負責什麼呢?
我們以明代的光祿寺為例:
明廷規定,光祿寺職專膳羞宴享等事。光祿寺卿,從三品,是光祿寺最高長官。光祿寺一應事務,都由其全權負責。大致可分為祭享類、宴勞類、膳羞三類。
祭享包括祭祀和薦新。祭祀又分祭與祀。古代祭祀二字的含義與如今不同。今人的祭祀
一般合用,用於對故人的懷念和致敬。古人的祭祀二字分用。根據祭祀物件來區分叫法。天神稱祀,地抵稱祭,宗廟稱享。《大明會典》規定在祭天地、社翟、神抵、享太廟省牲的時候,光祿寺卿需同太常卿先一日奏御以示提醒,還需與太常卿共同審察祭祀用的牲畜。在祀圓丘的時候,光祿寺需準備皇帝賜百官的湯飯。皇后帶領內外命婦完成親蠶禮後,賜內外命婦的酒飯也需光祿寺備辦。此外,奉先殿祭祀以及供養的品物都由光祿寺辦進。內官監、御馬監、兵仗局、神機營、火藥局的祭品也由光祿寺負責。
宴勞主要是皇帝賜宴搞賞王公大臣們以及外邦朝貢使者。筵宴又分為節日、祭祀中的賜
宴和日常生活中皇帝針對小部分人的賜宴。節日類似於今天的法定節假日,明代也有很多時令節日舉國同慶。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是正旦、聖節、冬至。洪武時太祖便定下自每年年初一起為正旦節,文武百官放假五日的規定。冬至節則放假三日。聖節又稱萬壽節,歷代皆有,叫法不一。是為皇帝慶祝誕辰日而設立的。同樣誕辰性質的節日還有太皇太后、皇太后聖節,中宮千秋節,東宮千秋節。這些節日期間,百官朝賀,皇帝賜宴,皆由光祿寺供辦宴食。光祿寺不僅負責宴會的飲食製作,還負責赴宴官員的陪侍工作。光祿寺為此特別設立直長四名來專司此職。光祿寺備辦宴會飲食,嚴格按照官員品級安排飲食的品種和數量。
膳羞主要指的是備辦宮中的日常飲食。主要的飲食群體包括帝后、皇太后、殯妃、宮中各殿宮女、太監、宮中當差的文武官員以及每日朝會的大臣們。要注意的是,光祿寺不負責御膳的具體制作。光祿寺主要負責確定御膳的選單和配菜工作。
回覆列表
光祿寺的沿革
光祿之名始於漢代。漢有光祿勳居九卿第二位。魏晉以降,逐漸演化為主管宮廷膳食的機構。南朝梁朝稱光祿卿,北齊稱光祿寺卿。隋唐以後各朝皆設光祿寺。元朝光祿寺屬宣徽院。
明初沿元制,於吳元年(1367年)設宣徽院,有院使等官,下設尚食、尚膳二局。洪武元年(1368年)改宣徽院為光祿寺。洪武八年改寺為司。洪武三十年複名光祿寺。建文中稍更其制,明成祖即位,仍復舊制。遷都北京後,光祿寺建在北京皇城東華門內。清順治元年(1644),設立光祿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曾併入禮部,旋又分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革管制,光祿寺所屬事務仍併入禮部。
光祿寺的執掌《明史.職官志》記載:“(光祿寺卿)掌祭享、宴勞、酒醴、膳饈之事,率少卿、寺丞官署,辨其名教,會其出入,量其豐約,以聽禮部。”
也就是說,禮部負責祭享、筵宴等次的總體籌劃,光祿寺則掌管祭享、筵宴時廚料供應等具體事務。官具體分工:大官署掌管供祭品、宮膳、節會筵席、蕃使宴犒等事。珍饈署掌管供宮膳餚核等事。良醞署掌管供酒醴等事。掌醢署掌管供餳、油、醢醯、醬、梅、鹽等事。司牧、司牲兩局負責養牲。
光祿寺置官與其他機構有所不同:一是不拘出身,或流官,或內官,或庖人;二是散官給授方法不同。洪武十年(1377年)定,流官除授者,照文官散階給授。內官除授者,照內官散階給授。庖人除授者,卿從三品,授尚膳大夫;少卿正五品,授奉膳大夫;寺(司)丞及各署正從六品,授司膳郎;各署丞從七品,授掌膳郎;監事從八品,授執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