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是種難以形容的感覺。
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寫完寒假作業,把最多的時間留出來,只為了過年。
那個時候的農村,年味非常的重。
從小年開始,稀稀落落的鞭炮聲就響起來了。家家戶戶燉肉的香味也飄了出來。空氣中瀰漫著肉香和硝煙相混合的味道,非常的誘人。那個時候的孩子,都會很固執的認為:這就是年的味道。
放鞭炮的越來越多了,我總是買一掛鞭炮,小心的拆開,拿著一根香,一個一個的點燃,這樣,可以讓快樂變得更加持久。如果有人整掛的燃放,我們是一定要圍過去看的。一是為了熱鬧,再就是撿拾那些沒有點著的散落的鞭炮。
街道上奔跑著一群孩子,每個孩子的口袋裡都放滿了糖果和鞭炮。
走親訪友,在年前就開始了。我們一定是那個冒著鼻涕泡的跟屁蟲。那時候的冬天很冷,風也比現在大很多。父親吃力的登著腳踏車,我在後座上縮寫脖子,雙手揣進了袖子裡。
到了親戚家,大人們熱情的寒暄著,不時的詢問著我的學習成績,考了幾分,班級裡排名多少。當父親驕傲的說出第一名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那種骨子裡流露出的自豪。然後就是擺上酒宴,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可是,當大人們喝高興了,也會倒上半酒盅,鼓勵我們喝下去。辛辣的感覺,再配上一個大肉塊,也融進了年的記憶。
年前的趕集是必須的,家裡要採購過年的食材。記憶中的集市很遙遠,到處都是擺攤賣東西的。我們最關心的就是零食了,糖葫蘆,麻花,糖人……彷彿都有了魔力,吸引著我們的味蕾,讓我們停下腳步,嚥著口水。這個時候,父母總會選擇一兩樣,買給我們吃。
村子裡的冬天是比較閒的。鑼鼓很早就敲響了,震耳欲聾的聲音,很快就引來一大群人。秧歌隊也組織起來了,孩子們很快的加入進去,七歪八扭的擠在大人們中間,採集著屬於我們自己的快樂。
三十晚上,大人們忙著準備年夜飯。我們卻是早早地就出門了,手裡拿著豬尿泡做成的燈籠。那個時候,有條件的已經用上玻璃罩子燈籠了。一群孩子點著燈籠,從村東頭走到西頭,尋著鞭炮聲最大的地方,找著我們自己的樂子。那時候,最厲害的鞭炮就是二踢腳。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右手則去點火。一秒鐘的時間,二踢腳重重的砸向地面,然後再高高的飛向天空,接著就是一聲巨響,一個漂亮的火球在半空中炸開。
小時候,家裡是沒有電視機的,連黑白的也沒有。孩子自然是不會待在家裡的,哪怕是手腳凍得通紅。直到半夜,街道上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才戀戀不捨的回了家。
父母早就把餃子包好了,就等著我們回家。吃完餃子,再放幾隻鞭炮,在父母的催促下,只好睡覺了。
清晨,四五點鐘吧,鞭炮聲就響起來了。我一骨碌爬起來,初一放鞭炮一定要趕早。
吃過早飯,就到了我們孩子們的拜年的環節。我們是挨家挨戶去拜年的,一句嘻嘻哈哈的過年好,能換來一大把糖果瓜子,大小口袋裝滿了,才戀戀不捨的回家,收藏起來,再開始第二輪的拜年。
一直到十五,村子裡都洋溢在快活的年味裡。運氣好的話,村子還會放一兩場露天電影。孩子們早早地穿上厚實的棉襖,帶著板凳和馬紮,佔據最有利的位置。然後就是盼著天黑。電影大多是最古老的黑白片,偶爾也會看到一兩部彩色的片子。如果是玩的太瘋了,把看電影的事兒給忘了,那隻好去銀幕的後面看了。這是很悲催的感覺,每一個字幕都是反過來的。電影散場了,小夥伴們卻是不肯走的,我們圍著放映機,看著人家收拾機器。然後在地上撿幾張斷掉的膠片,這可是我們的寶貝,有了這些膠片,我們聚在一起,回味電影的故事情節,回味劇中好人和壞人的表演。
很快到了十五,元宵節最是我不容錯過的。縣城裡早早地掛起了各種各樣的彩燈。吃過晚飯,父母會帶著我們去看燈。一條條街道走過去,有彩燈的地方,一定會有賣東西的。到現在還沒想清楚,那個時候的我,為什麼那麼饞嘴。看見什麼東西都想去吃上一口。應該是家裡太窮了吧,平時根本就吃不到這麼多的好東西。
過完了正月十五,年就算正式過完了。快樂的日子結束了,我們也該開學了。
小時候過年,是種難以形容的感覺。
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寫完寒假作業,把最多的時間留出來,只為了過年。
那個時候的農村,年味非常的重。
從小年開始,稀稀落落的鞭炮聲就響起來了。家家戶戶燉肉的香味也飄了出來。空氣中瀰漫著肉香和硝煙相混合的味道,非常的誘人。那個時候的孩子,都會很固執的認為:這就是年的味道。
放鞭炮的越來越多了,我總是買一掛鞭炮,小心的拆開,拿著一根香,一個一個的點燃,這樣,可以讓快樂變得更加持久。如果有人整掛的燃放,我們是一定要圍過去看的。一是為了熱鬧,再就是撿拾那些沒有點著的散落的鞭炮。
街道上奔跑著一群孩子,每個孩子的口袋裡都放滿了糖果和鞭炮。
走親訪友,在年前就開始了。我們一定是那個冒著鼻涕泡的跟屁蟲。那時候的冬天很冷,風也比現在大很多。父親吃力的登著腳踏車,我在後座上縮寫脖子,雙手揣進了袖子裡。
到了親戚家,大人們熱情的寒暄著,不時的詢問著我的學習成績,考了幾分,班級裡排名多少。當父親驕傲的說出第一名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那種骨子裡流露出的自豪。然後就是擺上酒宴,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可是,當大人們喝高興了,也會倒上半酒盅,鼓勵我們喝下去。辛辣的感覺,再配上一個大肉塊,也融進了年的記憶。
年前的趕集是必須的,家裡要採購過年的食材。記憶中的集市很遙遠,到處都是擺攤賣東西的。我們最關心的就是零食了,糖葫蘆,麻花,糖人……彷彿都有了魔力,吸引著我們的味蕾,讓我們停下腳步,嚥著口水。這個時候,父母總會選擇一兩樣,買給我們吃。
村子裡的冬天是比較閒的。鑼鼓很早就敲響了,震耳欲聾的聲音,很快就引來一大群人。秧歌隊也組織起來了,孩子們很快的加入進去,七歪八扭的擠在大人們中間,採集著屬於我們自己的快樂。
三十晚上,大人們忙著準備年夜飯。我們卻是早早地就出門了,手裡拿著豬尿泡做成的燈籠。那個時候,有條件的已經用上玻璃罩子燈籠了。一群孩子點著燈籠,從村東頭走到西頭,尋著鞭炮聲最大的地方,找著我們自己的樂子。那時候,最厲害的鞭炮就是二踢腳。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右手則去點火。一秒鐘的時間,二踢腳重重的砸向地面,然後再高高的飛向天空,接著就是一聲巨響,一個漂亮的火球在半空中炸開。
小時候,家裡是沒有電視機的,連黑白的也沒有。孩子自然是不會待在家裡的,哪怕是手腳凍得通紅。直到半夜,街道上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才戀戀不捨的回了家。
父母早就把餃子包好了,就等著我們回家。吃完餃子,再放幾隻鞭炮,在父母的催促下,只好睡覺了。
清晨,四五點鐘吧,鞭炮聲就響起來了。我一骨碌爬起來,初一放鞭炮一定要趕早。
吃過早飯,就到了我們孩子們的拜年的環節。我們是挨家挨戶去拜年的,一句嘻嘻哈哈的過年好,能換來一大把糖果瓜子,大小口袋裝滿了,才戀戀不捨的回家,收藏起來,再開始第二輪的拜年。
一直到十五,村子裡都洋溢在快活的年味裡。運氣好的話,村子還會放一兩場露天電影。孩子們早早地穿上厚實的棉襖,帶著板凳和馬紮,佔據最有利的位置。然後就是盼著天黑。電影大多是最古老的黑白片,偶爾也會看到一兩部彩色的片子。如果是玩的太瘋了,把看電影的事兒給忘了,那隻好去銀幕的後面看了。這是很悲催的感覺,每一個字幕都是反過來的。電影散場了,小夥伴們卻是不肯走的,我們圍著放映機,看著人家收拾機器。然後在地上撿幾張斷掉的膠片,這可是我們的寶貝,有了這些膠片,我們聚在一起,回味電影的故事情節,回味劇中好人和壞人的表演。
很快到了十五,元宵節最是我不容錯過的。縣城裡早早地掛起了各種各樣的彩燈。吃過晚飯,父母會帶著我們去看燈。一條條街道走過去,有彩燈的地方,一定會有賣東西的。到現在還沒想清楚,那個時候的我,為什麼那麼饞嘴。看見什麼東西都想去吃上一口。應該是家裡太窮了吧,平時根本就吃不到這麼多的好東西。
過完了正月十五,年就算正式過完了。快樂的日子結束了,我們也該開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