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為“草木染”
19世紀下半葉,人們發明了合成染料。在此之前,所有染料全部取自天然。
天然染料分植物、動物、礦物三類。
其中,利用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乾材等為染料,為天然面料著色的技藝,在古老的中國被稱為“草木染”。
中國大部分著名傳統染織品採用的都是“草木染”。
“草木染”工藝一般只靠口口相傳,到了今天的中國,幾近失傳。
二“草木染”色彩
古代以五色——青赤黃白黑 為基本色。再由本色混合調出更多繽紛的顏色,稱為“間色”
青色(蓼藍、菘藍、木藍、馬藍等)
東漢,馬藍是中國北方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今河南開封一帶有專業馬藍產區。文學家趙岐路過此地,有感而發,作《藍賦》寫到“餘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
相應的,南方同胞多用“吳藍”(木藍槐藍)。
赤色(茜草、紅花、蘇木、棠梨等)
茜草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以得到鮮豔的紅。
漢代,茜草大規模種植。茜草染成的色彩又稱“絳”。
由西域傳進來的紅花染成的色彩又稱“真紅”。有李中有詩《紅花》是這麼形容的:“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黃色(梔子、黃櫨、槐蕾、薑黃等)
主要是梔子。梔子的果實含有藏花酸,染出的色澤微微泛紅。《漢官儀》中提到:“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由此可見,御服這種高階服裝也是用梔子染出來的。
白色(天然礦物絹雲母著色,但更多用漂白法)
生絲用強鹼脫膠,就洗白白啦~
麻呢,要用草木灰反覆浸煮。
黑灰(五倍子、麻櫟、胡桃、烏桕等)
含單寧酸,和鐵作用生成黑色沉澱。這種沉澱極其穩定,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棉布草木染色樣卡
關於植物染料,一般分為媒染性染料(蘇木 茜草等)、直接性染料(紅花)、還原型染料(靛藍)。
方法有:
1 塗染法(用於直接性染料):
抹抹抹,刷刷刷,嘿嘿最喜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了……
“草木染”最原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方法。
長沙馬王堆一號和三號墓的遺物中,就出現有塗抹上色形成的絲織物。
2煮一煮
對效果要求不高的,可以直接染料織物倒進鍋裡煮一煮……時間長短不同,色彩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3加助劑
在我家鄉,會有老人用鳳仙花染指甲。採鳳仙花花瓣搗碎成泥,加入少量明礬攪拌均勻,然後把花瓣泥堆在指甲上,用樹葉和麻繩把手指包裹起來。一夜之後,指甲就會染上紅色。
其中的明礬,我猜想就是起助劑的作用。
常用助劑有 石灰、檸檬、鹽、蘇打……不同助劑,產生的色彩效果也不同。
為使織物色澤更鮮豔飽滿,需要先進行漂白增白處理,傳統方法一般採用硫磺、白土等。
4製取濃縮染料再染織物
賈思勰寫了本很有名的書,叫《齊民要術》,記載了藍澱染料的製作方法。
理工小織女翻譯那堆文言文,意思大致是這樣的:
a 七月中旬,挖個坑,抹點土,大坑深度五(寸)。草苫遮四壁,藍草要倒豎。
b 木石壓好,水沒藍草。加熱一宿冷卻一宿,過濾草根,汁液入甕。
c 十個石甕,石灰一斗五升,一頓飯工夫,澄清後倒去水分。
d 再挖小坑,倒入沉澱。硬度像粥時,倒回甕中,藍澱製成。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澱成矣。”)
很多人擔心草木染的容易掉色(色牢度不高),其實這與植物種類、染色方法相關。
以上。
一 何為“草木染”
19世紀下半葉,人們發明了合成染料。在此之前,所有染料全部取自天然。
天然染料分植物、動物、礦物三類。
其中,利用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乾材等為染料,為天然面料著色的技藝,在古老的中國被稱為“草木染”。
中國大部分著名傳統染織品採用的都是“草木染”。
“草木染”工藝一般只靠口口相傳,到了今天的中國,幾近失傳。
二“草木染”色彩
古代以五色——青赤黃白黑 為基本色。再由本色混合調出更多繽紛的顏色,稱為“間色”
青色(蓼藍、菘藍、木藍、馬藍等)
東漢,馬藍是中國北方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今河南開封一帶有專業馬藍產區。文學家趙岐路過此地,有感而發,作《藍賦》寫到“餘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
相應的,南方同胞多用“吳藍”(木藍槐藍)。
赤色(茜草、紅花、蘇木、棠梨等)
茜草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以得到鮮豔的紅。
漢代,茜草大規模種植。茜草染成的色彩又稱“絳”。
由西域傳進來的紅花染成的色彩又稱“真紅”。有李中有詩《紅花》是這麼形容的:“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黃色(梔子、黃櫨、槐蕾、薑黃等)
主要是梔子。梔子的果實含有藏花酸,染出的色澤微微泛紅。《漢官儀》中提到:“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由此可見,御服這種高階服裝也是用梔子染出來的。
白色(天然礦物絹雲母著色,但更多用漂白法)
生絲用強鹼脫膠,就洗白白啦~
麻呢,要用草木灰反覆浸煮。
黑灰(五倍子、麻櫟、胡桃、烏桕等)
含單寧酸,和鐵作用生成黑色沉澱。這種沉澱極其穩定,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棉布草木染色樣卡
關於植物染料,一般分為媒染性染料(蘇木 茜草等)、直接性染料(紅花)、還原型染料(靛藍)。
方法有:
1 塗染法(用於直接性染料):
抹抹抹,刷刷刷,嘿嘿最喜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了……
“草木染”最原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方法。
長沙馬王堆一號和三號墓的遺物中,就出現有塗抹上色形成的絲織物。
2煮一煮
對效果要求不高的,可以直接染料織物倒進鍋裡煮一煮……時間長短不同,色彩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3加助劑
在我家鄉,會有老人用鳳仙花染指甲。採鳳仙花花瓣搗碎成泥,加入少量明礬攪拌均勻,然後把花瓣泥堆在指甲上,用樹葉和麻繩把手指包裹起來。一夜之後,指甲就會染上紅色。
其中的明礬,我猜想就是起助劑的作用。
常用助劑有 石灰、檸檬、鹽、蘇打……不同助劑,產生的色彩效果也不同。
為使織物色澤更鮮豔飽滿,需要先進行漂白增白處理,傳統方法一般採用硫磺、白土等。
4製取濃縮染料再染織物
賈思勰寫了本很有名的書,叫《齊民要術》,記載了藍澱染料的製作方法。
理工小織女翻譯那堆文言文,意思大致是這樣的:
a 七月中旬,挖個坑,抹點土,大坑深度五(寸)。草苫遮四壁,藍草要倒豎。
b 木石壓好,水沒藍草。加熱一宿冷卻一宿,過濾草根,汁液入甕。
c 十個石甕,石灰一斗五升,一頓飯工夫,澄清後倒去水分。
d 再挖小坑,倒入沉澱。硬度像粥時,倒回甕中,藍澱製成。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澱成矣。”)
很多人擔心草木染的容易掉色(色牢度不高),其實這與植物種類、染色方法相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