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gmay1432

    出自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從隋朝到清朝,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通常情況下,科舉考試分四步:首先是要取得生員(又稱秀才)的資格,這種資格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第二步就是鄉試了,鄉試又稱“秋闈(闈指的就是考場)”,一般在秋天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主考官由皇上委派,考中了就叫中舉;第三步是在京城舉行的考試,時間一般定在春天,因而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也稱會試;第四步是最高級別的考試,稱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馬,錄取者為進士或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進士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考中了進士,才真正有了做官的資格。那時候的讀書人要想做官施展自己的抱負,通常都得參加科舉考試。成語“名落孫山”就與此有關。宋朝有個名叫孫山的秀才,性格開朗,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人們都叫他“滑稽才子”。這年秋天,孫山跟許多讀書人一樣,到省會去參加鄉試。臨行前,孫山的一位鄉親將兒子託付給他,讓他帶著一同去趕考。放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大家就將貼榜的地方圍得水洩不通。孫山好不容易擠了進去,從上往下看,終於在最下面的位置發現了自己的名字,他不由鬆了一口氣,雖說是倒數第一名,好歹也算中舉了。不過,老鄉的兒子卻榜上無名。十載苦讀,終有收穫,孫山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鄉。他的那位鄉親聞訊前來,問孫山:“我兒子考中了還是沒考中?”孫山見老鄉如此關心兒子,怕他太失望,沒有直接說出來。他想起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歐陽修《踏莎行》的最後兩句詞:“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當時靈機一動,拿來套用了一下,說成:“解名盡處是孫山,令賢更在孫山外。”解元是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孫山是舉人裡的倒數第一名,老鄉的兒子還在孫山的後面,自然是榜上無名了。他以這種方式委婉地告訴那位鄉人,他的兒子這次落榜了。孫山真不愧為“滑稽才子”,能用這樣的方式將那麼讓人傷心的事情說出來。從此以後,人們把參加各種考試沒有錄取的情形,稱為名落孫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環保局面試問題可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