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90732641076
-
2 # 使用者4297619558145
《資治通鑑》有“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的說法。
意思是德是統帥,才是必要的補充。
基本上講,在封建儒家學派裡,尤其是宋明理學,更是追求道德修養,而將才能放在道德之後。現在的人麼們相對能開放點。但有才無德還是不行。
《資治通鑑》有“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的說法。
意思是德是統帥,才是必要的補充。
基本上講,在封建儒家學派裡,尤其是宋明理學,更是追求道德修養,而將才能放在道德之後。現在的人麼們相對能開放點。但有才無德還是不行。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對他人責任心的一種表現。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和手段。
對一個人而言,德是靈魂,是嚮導;才是能力,是工具。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德與才,孰輕孰重,須得仔細分析。
第一種情況:有德有才。這時,一個人既具有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優秀品德,又具有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才華。這是一種最好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種情況:有德無才。一個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這時,雖然一個人有為社會辦好事的願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對社會也產生不了什麼大收益,但至少不會產生什麼大壞處。其可能產生的不利情況是:好心辦不了好事。
第三種情況:無德無才。這時雖然一個人想做壞事,但才能有限,做壞事手段不高明。在這種情況下,其做壞事被社會發現的可能性就較高,從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壞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這種情況雖然無德者想做壞事,但做成的機率較小,從而也就間接降低了其對社會的破壞度。
第四種情況:無德有才。這時,一個人既想幹壞事又具有幹壞事的能力。由於手段高明,其幹了壞事也不容易被人發現。這種情況對社會的危害是最大的。
針對上面四種情況,根據其對社會造成的收益從大到小和危害程度從小到大進行排序,結果是: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無才,無德有才。所以,寧可用無德無才之人,也不可用無德有才之人。
下面舉一例子來說明:
例如,有一少女,在一個2米高的圍牆內正被幾個壞人圍住。假設: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現;才表示具有跳過2米高圍牆及高超武功的本領。這時,路過一個人:(1)有德有才,他會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壞人欺負;(2)有德無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無能為力,不過,這時他會想辦法找別人來救;(3)無德無才,他也想眺進圍牆幹壞事,但由於能力有限,跳不進圈子,只能乾著急,不過,這時他的行為可能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從而為別人救少女提供間接條件;(4)無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幹壞事的,而且有能力跳進圈子和幾個壞人一同幹壞事。四種情況中,第四種情況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最大。
從上面的分析和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唯才是舉是不正確的,品德應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才能。目前,我們選拔幹部,最好是德才兼備,在二者不可兼鎝的情況下,更應看重品德。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上述四中關於德與才絕對有無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實際情況是,一個人要麼表現為德多才少,要麼表現為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或者德少才也少。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用人仍應以品德為重。也就是說我們應當真正重用那些一心想著為群眾辦事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懷利器”,隨時準備“殺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