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門清兒

    東漢末年,管寧、華歆同為學子。某天,兩人在園中鋤菜,不經意間地裡現出一小塊金子。管寧見了,揮鋤依舊,視之與瓦石無異,華歆則將金子撿起來扔到遠處。後來,兩人在一個屋子裡讀書。窗外傳來車馬喧囂聲,管寧讀書如故,華歆沒沉住氣,跑到門外看熱鬧。轉身回來,管寧以刀割席,同時還說:你,不是我的朋友。管寧恪守學子獨善其身的傳統,不敢與世俗同流,乃至視之若無物;華歆則不然。從此,兩人走上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我們可以再極端一些,認為管寧走得是講求“獨善其身”的出世之道;而華歆恰恰相反,走了一條“兼濟天下”的入世之路。讀書人有兩個極端:一種比如管寧,書讀的多了,心會慢慢的冷漠下來,對眾生百態視若無物。對他而言,黃金一片,抑或是車馬喧囂都入不了他的眼。管寧讀的是經典詩書,維護的是大漢正統,生逢亂世,法度禮儀之頹喪,讓他憤怒,所以他寧願出世。公元223年,眼看中原法度之不存,管寧乾脆遠赴遼東,覓一片荒郊野谷去做他的土人,也不願意出世為官。終其一生,管寧留給世界的是推辭: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華歆恰恰相反,漢靈帝時舉孝廉,做了國家公務員。有意思的是,雖然《世說新語》上專門記載了華歆兩件糗事,但他後來為官,卻以廉潔自奉。當初,曹操假天子之命徵華歆回朝。孫權意圖將華歆留在江南。華歆道:“將軍當奉天子之命,同時可與曹操結好。”孫權遂遣華歆北上。數千人為華歆送行,共贈送數百金。華歆收下禮金,臨行前又將所收之禮一一奉還。到了魏文帝時,華歆已經官拜相國,卻依舊清貧,家中沒有“擔石之儲”。在《三國志》中,陳壽評價其為:“清純德素”,可謂恰如其分。更為難得之處,華歆作為曹魏重臣,主張“重農非戰”,以為“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應當先留心於本國的治理,“以征伐為後事”。管寧割席,分出的處世態度,卻未分出境界高下。想要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上獨善其身,很難!要拒絕太多的誘惑;而要在同樣令人抓狂的亂世成就一番作為,更難。站在今人的角度,華歆的積極有為,較之管寧的默然自守,未嘗不是一種進步。當代知識分子乃至大學生當中心憂國事者不在少數,是否獨善其身抑或兼濟天下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徘徊,欲知世事而不能卻又難解心中之憂,我們可以把管寧的“獨善其身”理解為一種性情,把華歆的“兼濟天下”理解為一種志向,這兩種人生態度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只有在特定的環境背景下兼採二者之長才更具現實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常西蘭花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