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49568848288

    溪水無情卻似對我脈脈有情,進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嶺頭就是我倆分手之處,潺湲流淌與我惜別一夜有聲。

    《過分水嶺》

    唐代: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賞析】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於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溫庭筠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詩中所寫的分水嶺,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感受。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登上嶺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湧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是潺湲作響,徹夜不停,彷彿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裡,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寫到這裡,溪水的“有情”已經臻於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於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體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並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3%80%8A%E8%BF%87%E5%88%86%E6%B0%B4%E5%B2%AD%E3%80%8B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色羽絨背心、裡面配什麼顏色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