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一聲。 缽的意思: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製的器具:~子。飯~。茶~。乳~。砵 一聲 東砵:地名,在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銅砵(Tóngbō):地名,在福建省。麻地砵:地名,在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砵仔糕:廣東傳統小吃糕點,源自廣東臺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口感有點像新年吃的年糕,表面放滿紅豆,由於砵仔糕是放在一個小碗內製成的,看似一個石本的形狀,所以被稱為砵仔糕。一、缽缽是梵語“缽多羅”的省稱,又稱“應法器”、“應量器”、“缽盂”。缽為佛教用具,曾是僧尼常持道具,代表了清淨,象徵修道者的人格。在佛教律制上,“缽”有“體、色、量”三事相應。其一,它的“體”質只准使用“瓦、鐵”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故缽體質粗;其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為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為黑、赤、灰色,不準薰染他色,故缽以灰黑色為主,令其不起染心;其三,它的容“量”四分律規定:“大者可受三鬥,小者可受半鬥,中者比量可知”——因為持“缽”者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所以又被稱為“應法器”,又因其體積大小的不同,若恰如持用者的食量,又被稱為“應量器”。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底向中心收宿,直徑比腰小,這一造型可“應量”不易溢位,又能保溫。缽的由來:據佛本行集經略說,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麩酪蜜揣。世尊思維: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以金缽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硨渠缽相繼奉上,悉皆不受。時以石缽奉上;佛又思維:若受一缽,餘王必怨。我今總受四缽,持作一缽;次第相疊,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缽,邊現四唇。而說偈言:“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憫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缽”。二,砵 bō(1)銅砵(Tóngbō)。地名,在福建(2)同“缽”
缽,一聲。 缽的意思: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製的器具:~子。飯~。茶~。乳~。砵 一聲 東砵:地名,在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銅砵(Tóngbō):地名,在福建省。麻地砵:地名,在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砵仔糕:廣東傳統小吃糕點,源自廣東臺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口感有點像新年吃的年糕,表面放滿紅豆,由於砵仔糕是放在一個小碗內製成的,看似一個石本的形狀,所以被稱為砵仔糕。一、缽缽是梵語“缽多羅”的省稱,又稱“應法器”、“應量器”、“缽盂”。缽為佛教用具,曾是僧尼常持道具,代表了清淨,象徵修道者的人格。在佛教律制上,“缽”有“體、色、量”三事相應。其一,它的“體”質只准使用“瓦、鐵”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故缽體質粗;其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為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為黑、赤、灰色,不準薰染他色,故缽以灰黑色為主,令其不起染心;其三,它的容“量”四分律規定:“大者可受三鬥,小者可受半鬥,中者比量可知”——因為持“缽”者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所以又被稱為“應法器”,又因其體積大小的不同,若恰如持用者的食量,又被稱為“應量器”。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底向中心收宿,直徑比腰小,這一造型可“應量”不易溢位,又能保溫。缽的由來:據佛本行集經略說,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麩酪蜜揣。世尊思維: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以金缽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硨渠缽相繼奉上,悉皆不受。時以石缽奉上;佛又思維:若受一缽,餘王必怨。我今總受四缽,持作一缽;次第相疊,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缽,邊現四唇。而說偈言:“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憫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缽”。二,砵 bō(1)銅砵(Tóngbō)。地名,在福建(2)同“缽”